寻梦西湖—西湖意象的形成及流变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y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湖作为我国著名景点之一,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美,还在历史更迭中不断被赋予意义深远的人文情怀,成为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她的美丽折服了无数文人墨客,使他们陶醉其间,纷纷写诗传诵她的青山秀水,并最终让这座湖泊成了中国诗歌经典审美意象之一。西湖在现实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治理这座湖泊上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而当她幻化成诗人笔下的意象出现在诗歌里时,其中凝结的不仅仅是天地之精华和诗人的诗心,还有由无数现实中默默为她奉献的人们所汇聚成的历史人文力量。所以,在西湖意象中沉淀了丰富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但是,西湖并不是从最开始就以诗人心中完美的自然意象存在的,她自身的审美特质及其意象化都在历史上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唐代开始发现她独特的审美风韵,经由北宋的开拓,一步步走到南宋的发展顶峰,形成完备的意象体系,并在之后的朝代中始终保持自身特质,不断被发扬光大。历史的变迁是漫长的,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西湖意象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点,并反映出这个时代独特的社会文化。历代西湖诗歌汗牛充栋,聚集到一起就是一个庞大的西湖诗词流派,良莠不齐,许多精华值得后人去慢慢挖掘。目前为止,也有一些学者做过西湖诗词方面的研究,但是为数不多,且多集中在唐宋时期,因为这两个时期西湖的审美开发最新鲜、深入,其中较著名的是夏承焘的《西湖与宋词》,除此之外大多都是泛泛而谈。而将西湖作为诗歌意象,研究她所表现出的审美特征方面,论文著作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意象是古典诗词的核心,是诗歌联结现实的契合点,只有把握了意象的特征才能更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本质及其与现实的关系。还应看到的是,西湖作为自然人文风光,具有她的典型性,不是其他一般山水意象可以取代的。所以,对西湖意象的研究不管从何种角度来看都有它的必要性,并且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工作。本论文从历代诗词文学出发研究西湖意象,不仅意图探寻意象的整体审美风貌,还选取了一个特殊的角度,即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探究西湖意象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审美流变,掌握其在封建历朝历代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希望通过这种纵向研究,在给世人呈现一个完整西湖意象的同时,还能够对诗歌意象审美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尝试性的实践探索。
其他文献
<正>中西绘画的融合问题,在20世纪成为显学,有着其历史必然性。但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刻意强调"中西融合",使得这一问题往往会背离绘画本体的感官体验
江南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它具有清柔明丽、开放包容、崇尚文教、追求逸乐以及具有浓厚的宗教性等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对集体还是个人,江南文化都具有着
《文心雕龙》自完成之日就以其“体大思精”的文论体系备受后人推崇,然而,作为承载和表达“体大思精”文论体系的文章形式——骈文,亦与其思想内容共融共生地流传于世。而且,《文
张中行的散文能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众声喧哗的散文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与其独树一帜的文体特征密不可分。本文以文体学视角切入研究对象,围绕其文体自觉、文体表征和精神风貌
张大春是当代台湾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在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出大量优秀小说作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大春大量进行文学创作实验,并在其小说中充分运用多种
竹枝词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自唐刘禹锡创立竹枝体以来,无数文人争相模仿,借此以“陈风俗”,“表土物”,“概时尚”。清代是贵州竹枝词创作的高峰期。其中反映贵州少数
在蒙古族民间文学的宝库里,各种主题的民间故事十分丰富,其中的孤儿故事,风趣幽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类故事大部分以主人公的一系列生活经历贯穿起来,不仅数量多,而且内
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我国正在人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新形势,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有些已显得很不适应。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提高思想政治
中央政府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导致全国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急需为在校学生提供舒适、洁净的生活设施。政府提供的高等教育经费难以满足对教育设施日益增加的需求,这
虽然说在几代皇帝奋发向上和正确领导下,唐朝迎来一段鼎盛时期,不过却因为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的爆发而一落千丈,在引起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亦对边塞诗歌发展进程产生了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