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代中国,晚清海关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组织,中国海关实权被操纵于外籍洋人之手。在这个特殊的组织中,有一支数量可观的特殊人群一海关洋员。他们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在华传教士群众、外交官群体、外商群体一样,全面参与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在赫德、安格联两任总税务司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海关洋员汉语学习取得了明显成效。海关洋员“做中国的官”、“吃中国的饭”、“讲中国的话”,成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叶在华外国人汉语学习的一支生力军,是中国文化和政治史上十分罕见的“西洋景”。赫德和安格联从他们自身汉语学习经历中,产生了对汉语及汉语学习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直接投射到促进晚清海关洋员汉语学习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中。赫德率先把推进洋员汉语学习作为战略决策,以强制方式在海关推行汉语学习,安格联则较好延续了赫德的做法。洋员的汉语学习,根植在晚清海关的一整套严密制度体系上,与考试聘用、选拔晋升、奖金津贴、教育培训、考绩报告等政策制度紧密结合,对汉语学习的要求较好地融入到各项制度中,使汉语学习成为强制性或体制性的需求,较好地刺激了洋员汉语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为提高汉语学习效率,晚清海关洋员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从组织推进来看,晚清海关慎重选择教材和工具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紧跟西方人学习汉语理论的潮流,先后在海关推行和采用了《语言自迩集》、《华英文义津逮》、《官话指南》、《谈论新编》、《文件字句入门》等教材,使用了《华英字典》、《汉英合壁相连字汇》、《北京官话英语字典》等工具书。赫德、安格联还结合需要,组织专门的与海关工作相关的汉语研究,如编写《南京官话》、《文件小字典》、《邮政成语辑要》等专用教材。这些汉语学习的教材和工具书,重视实践运用导向和真实语料引入,重视与海关实际工作与洋员的生活交际,重视口语与公文水平的提高。晚清海关洋员通过学习和使用这些比较科学规范的教材和工具书,有效地提升了汉语水平,适应了他们的实际需要。实行汉语水平考试是海关洋员汉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制度创新,这一制度由汉语学习课程、汉语水平分级办法、汉语水平考试试题、汉语水平考试情况报告制度和考务规定等具体制度组成。经过不断改进,晚清海关推行的汉语水平考试的试题包容量大,涵盖面广,题目形式多样、设计比较科学,考察内容重视口语、公文和与海关工作相关的内容,有助于考察和了解洋员对汉语的掌握程度,是衡量和评价洋员汉语水平的有力手段。晚清海关洋员汉语学习具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组织化程度很高,海关洋员的汉语学习与海关管理实现了协调运行,汉语学习依靠组织的力量来维护和推进;二是制度化特征明显,晚清海关从制度入手,把海关洋员的汉语水平与其实际利益包括晋升、奖惩、薪酬等相联系,融入到各项制度要求之中;三是实用色彩比较浓,从教材选择、考察重点、学习方法等方面,晚清海关洋员都着眼于实用,使汉语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工具;四是探索精神比较强,海关洋员从整体和个体上能注意把握汉语学习规律,积极探索汉语学习方法和策略,参与汉语研究热情比较高。海关洋员汉语学习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对课堂教学重视不够;过于依靠总税务司一人之力;会话、语法、词汇等学习内容不够均衡等。晚清海关洋员汉语学习不仅是一个历史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通过调查和研究晚清海关洋员的汉语学习情况,可以对当今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起到五点现实启示:一是要借鉴晚清海关推进洋员汉语学习的源动力,从更高层面深化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战略作用;二是要借鉴晚清海关从组织、制度层面推进汉语学习的措施,在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中要高度关注构建汉语对外传播体系;三是要借鉴晚清海关重视建设汉语人才的做法,重视在国内外培养有影响力的汉学家;四是要借鉴晚清海关尊重东道国文化的策略,重视“散居海外群体”的汉语教育与推广;五是要借鉴晚清海关探索汉语学习规律的经验,重视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