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境内大学生学习外语一般都是在母语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他们的外语学习信息加工始终存在有两种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交叉作用,即学习者的大脑中同时存在有母语与外语的知识-认知结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母语与外语的语言-思维结构,这四个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共同作用于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信息加工过程,这就是西华大学尹德谟教授提出的“双元结构”理论。而外语写作在外语教学界一直都被认为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心智技能训练,同时,也是二语习得理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从写作的角度,结合“双元结构”理论假设,首次选取15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和15名艺术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声思维、调查问卷和回溯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对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和思维相互交叉的作用做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论文分为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该研究的相关背景、研究问题和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第二章就前人有关二语写作过程研究和汉语环境下英语写作过程的相关研究作了概述,并找出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第三章主要讨论了该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论述,“二语”和“外语”,“学习”与“习得”概念的界定,语言迁移理论以及外语写作过程模型等内容。第四章详细介绍了“双元结构”理论的提出、核心内容及其“语言和思维”观。第五章通过实证研究,对“双元结构”理论假设进行了论证,并对不同水平学生英语写作信息加工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和思维参与程度的差异以及母语思维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第六章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作者首次提出了大学生英语写作心理机制模型图,并对不同英语水平学生英语写作信息加工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和思维的参与量以及母语思维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多元作用进行了具体阐释和描写。第七章全文总结,主要涉及本研究的结论、教学启示、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等问题。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是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和思维相互交叉、共同作用的过程,这一结果与“双元结构”理论假设是一致的。2)学生运用母语思维主要集中在主题和内容两个层面,而在语言层面运用母语思维比较少,且个体间的差异较大。3)母语思维在英语写作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不是静态的“非正即负”的作用,而是动态的、多层面的影响,它视不同思维活动而不同。4)艺术院校的学生运用母语思维高出外语专业学生将近26%,而且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学生在语言层面运用母语思维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即艺术院校的学生在遣词造句时要依赖更多的母语思维。而在主题和内容层面上母语思维的使用量与学生的英语水平无关。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英语词汇量与他们的写作成绩呈正相关,与语言层面运用的母语思维量呈负相关,而与主题和内容层面的母语思维使用量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