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发展之本。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结果,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招生人数和建设规模逐年增加。教学楼建筑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在高校建设中比重最高,一直以来备受设计者的关注。国内对教学楼建筑的设计研究通常以教室、报告厅等承载课上活动的主体功能空间为主,对串接功能空间、连接内外环境、承载通行活动和自习、讨论、休息等课间活动的廊道空间研究较少。因此,在教学楼,尤其是使用者涵盖多学科的公共教学楼中,大量缺乏精细化设计的廊道空间只能满足基本的通行需求,难以满足多样的课间活动需求,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出现利用率较低,参与度差等问题。另外,精细化设计是国内的设计趋势,而建筑精细化、品质化设计的重要环节正是无数层级空间的系统性设计。对于教学楼建筑而言,除了主要功能空间外,廊道空间、边缘空间等其他次要空间同样需要引起设计者的重视。所以,如何通过精细化设计让教学楼廊道空间来满足丰富多样的课间活动需求,给师生创造更舒适的使用环境,是我们应该倍加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文献和理论综述,了解教学楼、精细化设计和校园空间的研究方向及实践现状。然后,结合教学楼发展历史,梳理教学楼廊道空间的发展脉络,并归纳教学楼廊道空间类型,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通过问卷分析和实地调研了解师生对廊道空间的认知情况和使用需求,分析了廊道空间的构成要素、尺度形态,得出廊道空间具有功能多义性、构成异质性、形态多样性的特点。运用行为地图和Depth map软件分析具体的教学楼廊道空间,得出以下结论:1)教学楼廊道空间的活动情况是由可达性、文化性、多义性、停留性和私密性五种空间性质决定的;2)五种空间性质是尺度形态、构成要素、类型特点、文化要素和周边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3)空间内的行为分布有边界效应、复合性、看与被看、就近性和领域性的特点。最后,结合前文分析结果,提出畅通性、整体性和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从多义性、文化性、停留性、私密性和可达性五个方面概述精细化设计方向,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各类廊道空间的特性优势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精细化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