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中是否存在规律?——以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争论为线索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T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科学中是否也象自然科学中那样存在规律?这是在社会科学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实际要解决的是社会科学规律存在的可能性问题。本文打算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一种辩护。为此,必须讨论由于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对这种可能性造成的阻碍及其解决的可能途径。讨论围绕这样三个问题展开:(1)关于社会科学规律存在的可能性的观点有哪些;(2)它们的依据是什么,有何疏漏;(3)疏漏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决。本文以这三个问题为中心,挑选自然主义、反自然主义及多元论的几位典型代表人物的观点来展开论述,重点在于反驳坚持社会科学规律不存在、不实际或不可获得的观点,为化解关键争论找到一个途径:弱化“规律”概念,融规律与规则于一体,以期将此作为支持不同方法论的存在的突破口。 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导论部分简述有关社会科学的界定和社会科学哲学中对规律持不同观点的学派,说明本文的意义、主旨和所采用的方法。第一章梳理科学哲学中讨论规律概念的典型思路,摸清其逻辑进程及其存在的困难。然后,以自然主义代表人物亨普尔(Carl G.Hempel)的覆盖律解释思想为核心,论述自然主义对社会科学规律存在的可能性的理解,重点分析他们的困难及其根源。第二章澄清反自然主义对亨普尔观点的批判,主要参照温奇(Peter Winch)的观点,并根据肯凯德(Harold Kincaid)的辩护,重点分析反自然主义的缺陷与根源。第三章以韦伯(Max Weber)和戴维森(Donald Davidson)的多元论思想为范本,从分析哲学的角度,借助现代国内外学者的成果,提出融贯三派的新建议,说明弱化的规律与弱化的规则相结合的可能性。最后,在结语部分,简单叙述本文关于基于弱化规律的社会科学解释的粗略思考。
其他文献
设计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设计艺术教育体系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变革。从专业调整到教学计划修改,从课程设置到课程教学内容的修订。设计专业视觉思维训练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更趋
<正>"以伦理的精神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是谢晋近年来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贾磊磊)新时期以来,谢晋电影中表现出的主流的乡村化、伦理化的叙事倾向已是不争的事实。《天
"寻根"即对民族历史、文化、生命原初生殖力的寻找。"寻根"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跨流派的重要文学现象。"寻根"作家们的"寻根"主要围绕大地的寻找、历史的寻找、心灵的寻找三个
<正>时间:2011年10月28日下午2:00—4:00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202室大礼堂(主会场)和光华楼学生广场(分会场),一千余人聆听主办单位: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正>哭嫁,是我国汉族、土家族、仡佬族、哈尼族、壮族等民族的一种婚姻习俗,哭嫁歌则是在出嫁仪式中由这些民族的新娘及其女性亲友们演唱的民间歌谣。"其中,分布在鄂西、湘西
海洋蕴藏着巨大的宝藏。二十世纪中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可能。大陆架作为资源富集及开采相对便利的海域,加之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在
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学习者感到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听和说方面。分析具体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努力不够或者学习方法不得当。本文从心理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详细分析了
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企业要想在市场上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必须对影
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中对立统一的一对概念:“有界—无界”,分析指出,现代汉语动态助词“了”以其“终结”意义为“界标”使无界事件转变为有界事件,具体表现为:当“了”出现在句中
本文简要梳理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上海书写,分析21世纪以来上海影像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特征,试图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大论述框架下,舍弃怀旧、民间/底层和城乡对立的阅读模式,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