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子植物菊亚纲原始类群的花为辐射对称花,伴随着适应性进化和传粉者的专性化,两侧对称花随之出现并快速进化和多样化。与花对称性相关的基因首先在模式植物金鱼草中被分离出来,它们包括TCP基因家族的两个基因Cycloidea(CYC)和Dichotama(DICH),MYB基因家族的两个基因Radialis(RAD)和Divaricata(DIV)。模式植物金鱼草的分子发育与遗传学研究初步揭示出在花对称性形成过程中相关调控基因的功能、表达模式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金鱼草花中CYC和DICH基因只在背部表达,控制背部属性。DIV基因早期在所有部位表达,但只影响腹部属性。CYC和DICH通过激活与DIV具有颉抗作用的RAD基因在背部的表达来抑制DIV基因在背部的作用从而构建了金鱼草的两侧对称花。但是,被子植物繁杂多样的花对称性远非一种模式植物所能概括。此外,被子植物花对称性的演化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要全面了解被子植物花对称性的起源、多样化及其背后的决定机制,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不同类群中花对称性相关基因的功能变化和进化式样。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与金鱼草所属的车前科(Plantaginaceae)同属于菊亚纲的广义唇形目。研究表明广义唇形目的祖先已经具有了两侧对称花,苦苣苔科是广义唇形目的基部类群,具有与唇形目两侧对称花早期分化相关的各种两侧对称花类型。因此,在苦苣苔科选择两侧对称花代表类群开展花对称性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十分有助于探讨苦苣苔科花对称性基因在两侧对称花类群的调控进化,从而揭示广义唇形目基部类群花对称性的进化发育模式。我们选择苦苣苔科两侧对称花类群烟叶唇柱苣苔(Chirita heterotricha)为主要研究材料。烟叶唇柱苣苔是苦苣苔科两侧对称性比较强烈的类群,主要体现在其只有腹部两枚雄蕊能育,背部和侧部雄蕊均败育,与金鱼草的近亲沙漠幽灵花(Mohaveae confertiflora)的形态类似。在沙漠幽灵花中CYC类基因的表达从背部延伸到了侧部,但是在烟叶唇柱苣苔中是否遵循同一模式还是存在其他途径这是我们的主要研究目的。此外,我们发现在烟叶唇柱苣苔花序的顶花中偶尔会发生腹部化的辐射对称突变花。在金鱼草和柳穿鱼中,CYC类基因的失活导致了辐射对称突变花的产生,而在豆科植物Cadia purpurea中,CYC类基因的活性从背部延伸到了侧部和腹部,导致了辐射对称花的形成。烟叶唇柱苣苔中的情形则值得我们关注。再者,革叶粗筒苣苔(Briggisia mihieri)是烟叶唇柱苣苔的近缘类群,但它具有四枚能育雄蕊(侧部和腹部各两枚)。苦苣苔科两能育雄蕊类群被认为起源于四能育雄蕊类群。我们在烟叶唇柱苣苔野生型两侧对称花和辐射对称突变花中开展花对称性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结合在革叶粗筒苣苔中的研究,试图揭示烟叶唇柱苣苔两雄蕊类两侧对称花形成的分子机制和进化发育途径。
本研究从烟叶唇柱苣苔中分离到4个CYC类基因(ChCYC1C,ChCYC1D,ChCYC2A,ChCYC2B),2个DIV类基因(ChDIV1,ChDIV2)和2个RAD类基因(ChRAD1,ChRAD2)。从革叶粗筒苣苔中分离到4个CYC类基因(BmCYC1C,BmCYC1D,BmCYC2A,BmCYC2B),2个DIV类基因(BmDIV1,BmDIV2)和1个RAD类基因(BmRAD1)。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均为花对称性基因。进一步的表达分析显示结果表明:(1)不同拷贝CYC类基因的表达存在着分化,与其氨基酸序列的分化一致;烟叶唇柱苣苔的CYC类基因表达从背部延伸到了侧部而草叶粗筒苣苔的CYC类基因仅在背部表达,与它们的形态分化密切相关。(2)DIV类基因在种内两个拷贝以及种间的表达无明显的分化,在花的各个部位都有表达。(3)烟叶唇柱苣苔两个拷贝的RAD类基因的表达存在分化;两个种的同类RAD类基因的表达也存在分化。这些花对称性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揭示了它们在烟叶唇柱苣苔和革叶粗筒苣苔两侧对称花形态建成以及二者花形态的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对烟叶唇柱苣苔的辐射对称突变花进行了自交和F1代培育,但是F1代没有出现稳定的辐射对称突变株。我们从辐射对称突变花中分离到的CYC类、DIV类和RAD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野生型的完全一致。说明突变体的产生与序列变异无关。RT-PCR分析表明突变花中CYC类基因全部失活,而DIV类基因和在腹部表达的RAD类基因的表达信号有所增强,这与其腹部化辐射对称的形态相一致。这进一步证实了花对称性基因在烟叶唇柱苣苔花形态建成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