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子宫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肿瘤标记物特征,病理特征,病理分类,手术方式等,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本文搜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2年10月至2015年2月期间术后常规病理诊断为子宫肉瘤的患者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肿瘤标记物特征,病理特征,病理分类,手术方式等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其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病例资料: 1.1 子宫肉瘤的患病年龄跨度较大,最小年龄29岁,最大年龄76岁,中位年龄53岁,平均年龄50岁,绝经前患者6例,围绝经期患者9例,绝经后患者15例,其中子宫平滑肌肉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9岁,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上皮和间叶混合肉瘤患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6岁,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皮和间叶混合肉瘤的患者年龄偏大,子宫平滑肌肉瘤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无统计学意义;1.2 临床表现:16例(53%)的患者因异常阴道流血流液就诊,2例(6%)的患者因腹痛就诊,5例(16%)的患者因腹部包块就诊,5例(16%)的患者因体检发现子宫肌瘤就诊2例(6%)因压迫症状就诊; 1.3 临床体征:27例明显扪及盆腔包块,其中10例需通过盆腔双合诊或三合诊扪及,17例在腹部即可扪及,最大者达剑突下,如孕足月,最小者超出盆腔,如孕3月;1例无明显包块,仅扪及子宫增大,质软,活动可,另2例无明显体征,仅因阴道出血,诊断性刮宫病理结果提示子宫肉瘤进一步行手术治疗获得标本。 2.影像学特点: 2.1 全部患者经阴道B超初步筛查,有2例患者B超仅仅提示子宫内膜增厚(其中1例为15mm,另1例为20mm,均伴阴道出血),有28例B超提示不同程度的包块,其中18例为彩色多普勒B超,行彩色多普勒B超的18例患者中10例包块内可探及血流信号;2.2 有8例患者进一步行CT及MRI检查,MRI能清楚显示子宫肉瘤病灶的位置、边界、大小及强化方式,对判断子宫肉瘤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有较高的价值。 3.病理特征: 以术后常规病理结果为准,子宫平滑肌肉瘤的患者9例,均为Ⅰ期,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患者例数为16例,Ⅰ期15例,Ⅲ期以上1例,上皮和间叶混合肉瘤患者例数为5例,Ⅰ期4例,Ⅲ期以上1例。 4.术前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术共5例,刮出物送病理检查,其阳性率达100%(5/5),行术中冰冻24例,阳性率达94%(24/25)。 5.手术方式: 30例患者中24例行全子宫加双附件术(其中有4例同时行双侧卵巢动静脉高位结扎,有3例行大网膜切除术);5例行广泛或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及双附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其中1例行大网膜切除,2例行腹主淋巴结清扫);仅1例行全子宫切除术。 6.随访情况: 虽然随访对肿瘤的临床指导意义较为重大,但限于本资料为回顾性病例分析,且肿瘤病人的随访较为繁琐,如2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等等,加上患者的不配合,随访资料不完善。未定期随访的结果不足以评价预后,故笔者重点在于术前的临床特征分析,以期提高术前诊断率,期待临床上进一步规范随访制制度。 结论: 子宫肉瘤发病率低,虽然目前为止,子宫肉瘤术前仍无特异性诊断方法,最终仍需要术后石蜡切片病理诊断,但临床医生结合患者临床特点、彩色多普勒超声、MRI、PET-CT、内膜活检、宫腔镜检查及术中冰冻等多种方法能提高术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