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噬酸菌在非寄主植物种子中的存活及IV型菌毛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jerr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 Ac)引起的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近年来在西瓜、甜瓜等葫芦科植物生产上的一种严重的病害,主要是产生大量病斑,造成果实腐烂,严重为害西瓜、甜瓜的叶片和果实,造成大量减产,是国际规定的检疫性植物病害之一。目前人们对西瓜噬酸菌的致病相关基因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较少,而对于其致病机理的研究对于BFB防治至关重要。   目前对BFB的防治基本上防效很低,而且至今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现在对于Ac病菌的普遍研究认为该病菌主要通过种子传播,但化学药剂处理对种子处理还不能达到预期防治效果,因此猜测除种子传播作为初侵染源外,还有其它传播途径。   本实验通过构建荧光菌株来研究杂草是否可以作为Ac病菌的初侵染源,在杂草开花期将Ac病菌直接接种于柱头上,收集种子,从种子中分离病菌,将分离出的病菌再次接种于哈密瓜子叶上,子叶发病情况与野生型基本相同,因此本实验初步证明了Ac病菌可以在杂草种子中存活,并可以再次导致寄主发病,这对实际应用中防治Ac病菌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许多革兰氏阴性病原体,Ⅳ型菌毛(TypeⅣ Pili,TFP)的分解会导致毒力的严重丧失,说明菌毛对致病性是至关重要的。TFP是由菌毛亚基组装构建形成的一个螺旋聚合结构,调节不同的细胞功能,包括表面蠕动,微菌落和生物膜的形成,宿主细胞粘附,免疫逃避,细胞信号传导, DNA摄取和转化以及噬菌体的附着。   本实验通过构建Ⅳ型菌毛部分基因的突变体,进行致病力测定。通过浸种实验发现其中Aave_3550(pilE)、Aave_3156(pilZ)、Aave_4679(pilA)基因突变体致病力明显减弱。对突变体进行相关功能研究发现:突变体的生长速度没有受到影响,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游动能力明显下降,致病力减弱。构建互补菌株可使其功能部分恢复,致病力也有所恢复。证明Ⅳ型菌毛相关基因与西瓜噬酸菌致病性相关。
其他文献
瓜类蚜传黄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yellows virus,CABYV)属于黄症病毒科(Luteoviridae),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该病毒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瓜类种植区均有报道发生,流
室内设定21,24,27,30和33℃共5个温度梯度,分别测定不同恒温条件下枣实蝇越冬蛹的发育历期,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63℃,有效积温为807.55日·度.根据吐
大豆根腐病严重威胁世界范围内的大豆生产,每年在农业生产上都会造成上高达二十亿美元的损失,而引起这种病害的病原菌就是大豆疫霉。大豆疫霉与真菌亲缘关系较远,传统防治真菌的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发生在葫芦科植物上的一种病害,其病原为噬酸菌属西瓜种(Acidovorax citrulli),自报道以来已在美国、澳大利亚、巴西、中国等众多国家发生,给当地的瓜类作物种
为了了解清教徒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文章从清教徒的起源、信仰、教义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通过对《简.爱》作品中简与约翰性格与宗教信仰的分析,阐释清教徒思想在《简.爱》作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能够侵染大豆引起幼苗猝倒和成株的根腐病,给世界的大豆产业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损失。该菌的无性生活史对于病害
全球化“回归自然”的潮流必将给天然药物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要想让我国传统中药被世界认同和接受,我们必须加快中药质量标准化步伐,明确药理作用机制,从而保证其药效。因此,建立一种灵敏、可靠的分析方法对复杂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快速筛选是中药全球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课题成功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多级质谱联用技术,分别从中药活性成分含量、化学稳定性、体内代谢途径三方面展开研究:快速筛选了西藏
DX型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系统能对油井压力、温度、载荷和流量等参数进行自动采集 ,并通过无线传输向总站提供实时参数 ,为及时决策提供信息。数据采集系统采用STD总线 ,测量
先期的研究表明,沉默芳樟醇合成酶基因OsLIS(?)勺水稻品系,在减少芳樟醇释放量、提高对褐飞虱引诱作用的同时,降低了对稻飞虱卵期天敌稻虱缨小蜂的吸引作用;沉默(E)-p-石竹烯
桔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是果蔬种植业上能造成毁灭后果的一种检疫害虫。该虫繁殖能力强,发育周期短,且世代重叠严重,气候适宜时能常年为害,曾经在我国南部的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