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主要的罗氏沼虾养殖区“蝎子虾现象”不断发生。现在水产学者们普遍认为:“蝎子虾现象”是罗氏沼虾长期的近亲繁殖而导致的繁殖性状的衰退。“蝎子虾”的大量出现改变了罗氏沼虾原有种群的群体结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具有生长潜质的黄钳雄虾(OC)被早熟的蝎子虾(小雄虾,SM)取代;二是个体最终长成形态的蓝钳雄虾(BC)被早熟的蝎子虾(小雄虾,SM)取代;三是蝎子虾提前在池塘中与性成熟的雌虾交配,导致池塘中的部分雌虾不能按时蜕壳生长。这三个主要原因分别导致雄虾个体和雌虾个体规格大幅度下降,从而最终影响了整塘罗氏沼虾大小规格,使得每塘收获产量大幅度降低,造成养殖效益大幅度下滑。本研究拟以孟加拉引进种群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dacqueti(Sunier,1925年)和越南引进种群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rosenbergii(De Man,1879年)这两个野生罗氏沼虾地理分布种群分别做父母本,设计相应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后代的各项形态学特征、生长性状和繁殖参数展开各项研究试验与统计分析。探讨杂交后代F1的杂种优势,以期未来能够培育出具有优良生长性状的杂交后代,从而改善我国罗氏沼虾养殖群体种质不断退化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杂交后代筛选出父母本,为以后建立相应家系做准备,从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实践中,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本实验结果如下:1.在体重为22~32g的5尾正交组雌虾中,怀卵量均值为25740粒/尾,受精率为60.0-69.7%(均值为64.58%),体重相对繁殖力均值为976.2粒/g,体长相对繁殖力均值为2370.34粒/cm,性腺系数均值为9.586%;在体重为25.6-35.1g的5尾反交组雌虾中,怀卵量均值为30242粒/尾,受精率为60.9~67.3%(均值为67.3%),体重相对繁殖力均值为941.92粒/g,体长相对繁殖力均值为2674.44粒/cm,性腺系数均值为8.838%。本研究中正反交各杂交组的各项繁殖参数的平均值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受精卵粒相对较大,达到941.9~976.2粒/g。更大的卵粒会发育成更大的幼体,有助于提高种群的生存能力。2.第一次试验培育出正交苗12.8万尾,反交苗10.6万尾,育苗成活率达65%;第二次试验培育出正交苗18.6万尾,反交苗12.2万尾,育苗成活率达68%,苗种规格达到0.8cm以上。在同等培育环境条件下,正、反交F1对氨氮的耐受能力超过其父母本,其在氨氮耐受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3.正反交F1的体长和体重之间有直线关系,具体表现为随着体长的增长,体重会有相应的增加;孟加拉引进种群和越南引进种群的体长和体重之间有直线关系,具体表现为随着体长的增长,体重会有相应的增加;正交F1与母本的体长均数有差别,正交F1的体长普遍要比母本长0.3833cm;正交F1与母本的体重均数有差别,正交F1的体重普遍要比母本重1.6667g;正交F1与父本的体长均数和体重均数有可能相同;正交Fl与反交F1的体长均数有差别,正交F1的体长普遍要比反交F1长0.2833cm;正交F1与反交F1的体重均数有差别,正交F1的体重普遍要比反交Fl重1.333g;反交F1与母本的体长均数有差别,反交F1的体长普遍要比母本长0.2667cm;反交F1与母本的体重均数有差别,反交F1的体重普遍要比母本重1.1g;反交Fl与父本的体长均数和体重均数有可能相同。本研究中,正反交F1的体长均数和体重均数普遍优于其母本;正交F1的体长均数和体重均数普遍优于反交F1。结果表明,正交F1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4.不同雄性群体中蓝钳雄虾(BC)的总体平均数分别为:孟加拉引进种群为51.55%,越南引进种群为23.92%,正交F1池塘饲养群体为69.30%,反交F1池塘饲养群体为34.46%。蓝钳雄虾(BC)总体平均数反映了饲养群体结构里大规格雄虾所占比例,其比例越高,说明饲养群体结构里大规格雄虾越多,整个饲养群体的虾体规格越大。本研究中,正交Fl池塘雄虾饲养群体中蓝钳雄虾(BC)的总体平均数超过其父母本,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