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连女作家孙惠芬,以1982年发表于文学杂志《海燕》之上的一部短篇创作《静坐喜床》,叩响了文学世界的大门。此后,在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她始终以自己身后的辽南乡村世界为背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描绘着生养她的土地,也描画着那些散发着泥土气息、对生活又怀着执着信念的乡村人。在不断探索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逐渐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和认可。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本文采取系统研究的方式,在全面阅读孙惠芬的小说、自述、访谈、期刊评论、学术论文等现有资料,在广泛涉猎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以孙惠芬的几部长篇小说为例,对其小说创作以及发展演变进行探寻,以期对孙惠芬的小说创作进行完整的梳理。论文共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章,人生经历与小说艺术的建构。从对孙惠芬个人经历的讲述与分析出发,探索她在努力完成了从乡村向城市的挺进之后,却又在创作上重新回归乡村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因素,以及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她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即始终怀着对故土的温情和热爱,全景式地展现沉淀在乡村大地的日常生活图景。第二章,不断探索与创作的演变。通过对孙惠芬不同时期作品的分析,总结出她在创作中的一些改变,比如在表现方式上,由写作时的随性走笔到更多地去进行艺术建构;在人物塑造上,由对人物群像的描绘到着力塑造典型形象;在主题思想上,由侧重表现乡村风貌到直面更为尖锐的社会问题。以这三个方面为例,分析孙惠芬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第三章,变幻之中的坚守。通过对孙惠芬创作的分析可以发现,她在追求改变的同时也有一些内容和命题是她一贯愿意展现的,比如在描写对象方面,她总是愿意在不同作品中刻画那些对理想有着执着追求的生命个体;在主题方面,围绕“出走”这一命题,她在多部作品中都表达了乡村人对“走出去”的向往以及“出走者”的无奈。此外,受个人气质影响,她又在不同创作中反复展现较为沉重的宿命观。她的坚守有些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可以从她对相同人物和事件的重复描写中看到某些问题。结语,总结孙惠芬的一系列作品在当代文坛的独特意义,即:既创造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辽南乡村世界,也潜心探寻乡村人的内心世界,更涵盖着某些特定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