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患者微粒血浆水平及其促凝活性的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r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血液肿瘤患者组织因子微粒血浆水平及其促凝活性的研究目的:测定血液肿瘤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微粒(TF+MPs)水平和促凝活性。通过分析TF+MPs水平和活性与血液肿瘤临床各因素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TF+MPs与血液肿瘤的关系,以期对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集70例新诊断的血液肿瘤患者(女性37例,男性33例,中位年龄53岁;急性白血病2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8例,多发性骨髓瘤20例)和35例健康人(女性19例,男性16例,中位年龄50岁)的血浆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TF+MPs水平,应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测定TF+MPs的促凝活性。结果:血液肿瘤患者血浆TF+MPs中位值约为健康对照组的2倍(P<0.001),凝血酶生成试验显示患者血浆凝血酶生成峰值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骨髓瘤各组间TF+MPs水平和凝血酶生成试验的各项参数无显著差异。凝血酶生成峰值水平与TF+MPs数量无相关性(R=0.039,P=0.825)。TF+MPs水平与血液肿瘤临床各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淋巴瘤B症状与TF+MPs水平相关(R=0.318,P=0.033),TF+MPs活性与临床各因素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血液肿瘤患者血浆TF+MPs水平和促凝活性均升高,提示TF+MPs在血液肿瘤相关VTE形成机制中可能发挥作用。TF+MPs可能参淋巴瘤炎症过程。TF+MMPs在血液肿瘤血栓并发症形成中的作用及在血液肿瘤临床中的意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第二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微粒水平的变化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内皮细胞微粒(EMPs)和组织因子微粒(TF+Ps)水平变化,探讨化疗对微粒的影响及其在化疗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形成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共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或VDCDL(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培门冬酶)方案化疗;其中女性7例,男性8例,中位年龄44岁;M01例,Ml1例,M29例,ALL4例。于诱导化疗前和柔红霉素连续给药3天后采集外周静脉血8ml;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EMPs和TF+MPs水平。结果:柔红霉素给药3天后患者血浆EMPs和TF+MPs水平显著高于诱导化疗前水平(P值分别为0.001和0.02)。结论:以柔红霉素为主的化疗药物可增加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EMPs和TF+MPs水平,这可能是导致化疗后VTE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EMPs和TF+MPs是否可以作为化疗相关VTE并发症的预测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培训系统中最难实现的一个环节.本文介绍了在培训评估中知名度很高的Kirkpatrick评估模型,并探讨总结了在培训效果评估实践中经常使用的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
利用非离子型乳化剂(SE-10N),通过预乳化聚合法制得功能型氟碳乳液,该乳液贮存稳定,乳液涂膜具有优良的断裂伸长率和耐酸、耐碱性。将氧化石墨烯与该乳液常温改性制得的金属防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微课是当前极为流行的网络在线教学课程之一,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教育教学过程。钢琴微课制作需要大量的素材准备和制作流程,其准备时间远大于视频长度,通过多
水车最初产生于东汉末年,又称翻车,后传到南方,成为南方水田经济重要的灌溉器具。唐时水车在南方就已应用,但有唐一代,关于水车的记载似甚寥寥。人们对水车的结构、制作标准,及运用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人民治理黄河以来,创造了伏秋大汛70年不决口的历史奇迹,治黄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做好治理黄河新闻宣传工作,为治黄事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就需
本文根据德州地区实际情况,通过SWOT分析法对其发展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相应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