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推进和实施,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规划也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如何维持森林景观的生态功能与过程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2000年、2005年、2010年、2017年陕西省境内秦岭地区(以下简称“秦岭”)的遥感数据为基础,运用景观指数法和空间点格局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秦岭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定性研究,以期为秦岭地区森林景观的合理规划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秦岭地区植被茂密,森林广阔,植被覆盖度达94%以上。从趋势上看,2000-2017年植被覆盖面积以101.56km~2/a的速度减少,减少的面积由以灌木林和阔叶林等植被类型为主的中低植被覆盖和中植被覆盖向以耕草地和人工表面为主的无植被覆盖和低植被覆盖的覆盖类型转移,植被覆盖由人为干扰弱的地区向人为干扰强的地区减少。以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为主的高植被覆盖类型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性人迹罕至,则在稳定的范围内波动。人为干扰对森林景观的影响可见一斑。(2)从斑块特征来看,2000-2017年间各景观类型占比基本保持稳定,阔叶林和针叶林为整个景观中的优势景观,聚集度高,斑块形状整齐。灌木林和针阔混交林在整个景观中结构松散,镶嵌或者穿插分布于其它景观类型之间。从异质性来看,景观类型的异质性基本与斑块特征反映的情况一致,灌木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异质性较高,同类景观之间的连通性差。整体上,秦岭景观类型多样,异质性水平较高,森林景观的质量逐年递减。(3)从空间点格局分析来看,17年间各景观类型在空间尺度特征上的变化并不明显,分布特征保持稳定。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耕草地的特征尺度依次为:30.2km、28.3km、35km、31.2km和36.4km。其中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的聚集性不明显,趋近与随机分布,耕草地和针叶林的聚集分布则十分显著,可见所得结果与指数分析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并补充了景观指数分析在空间尺度上的缺失。(4)秦岭地区的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结构受到地貌和气候两个自然驱动因素的影响较大,表现为随海拔和气候变化出现的垂直分布特征。从时间分布格局来看,秦岭山区17年间的景观格局变化并不十分明显,这与时间尺度较短有关。但是个别景观类型的变化较大,主要与人为驱动因素的政策方针因子有关。通过人为干扰的形式采用科学的手段恢复生态平衡,合理进行秦岭地区森林景观格局的优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