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泰戈尔(1861-1941)创作的经典诗歌集《飞鸟集》,1922年由郑振铎(1898-1958)翻译成中文,引入中国,在我国影响甚广,深入人心。2015年,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出版。相比郑振铎受到的赞誉,冯唐的翻译受到了来自各界的批评,引发了一场关于学术翻译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主体涉及甚广,大众媒介诸如《人民日报》主流媒体,各年龄层都有的平民大众,和代表精英文化的诗人与学者。在大众媒介的舆论引导下,大众被冯唐译作中“屏蔽八首”①所震惊,以偏概全地贬斥了冯唐的全部译诗。最终,在这种压力下,冯唐的译本被迫下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冯唐翻译现象。在大众文化时代,大众审美趣味和经典作品出版都面临着两难的尴尬境地:大众审美趣味受到了批评家的指责,大众阅读率年年下降;图书出版背负着媚俗的骂名着重于畅销小说,网络小说大行其道,过去的经典作品在书架上无人问津,甚至被人称作“收藏家的目标、艺术家的陈设、怀旧者的寄托”。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慢慢淡出大众视线之时,冯唐在翻译文学经典过程中大胆地尝试,积极地改写,使得文学经典作品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本文站在大众文化的立场,首先通过对比研究,指出冯唐和郑振铎的翻译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相比对郑振铎的译本,冯唐本着“有我”的翻译理念,将原文的散文体变为韵文体,同时语言更加精简,通俗。其次,为了完成去经典化翻译,通过三个方面来抵抗了经典的权威性并提高译本的阅读率。第一是构建明星译者的身份,扩大译本影响力,第二是植入有冯唐标志性的语言文字,增加译本辨识度,最后通过采用一些大众审美的元素,使得译本更符合大众审美期待,完成了去经典化翻译的审美转化。文章最后,简短分析了去经典化翻译失败的原因,其一是因为原作《飞鸟集》经典化之后的影响力,其二是大众媒介为博取关注度引导式的报道,造成公众对译本产生了刻板印象。冯唐的翻译的确存在一些不足,但这不能抵消其余三百多首译诗的学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冯唐的译本鲜明的体现了在大众文化时代,翻译文学经典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来完成自身的去经典化,改变经典在人们心中固有的形象,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