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一直是翻译界研究的焦点,以往的翻译理论倾向于把两个概念当做二元对立的关系。普遍性曾被认为是强势文化的普及。对于弱势文化的差异性,强势文化用自己的文化取而代之。翻译对普遍性的诉求也被认为是西化的过程。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中,差异成为翻译刻意凸显的对象,认为弱势文化的差异应当保持以达到对强势文化的消解。随着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各种文化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里,普遍性和差异性已经不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对普遍性的诉求不再单纯地指一种文化的普遍主义,而是以拥抱差异为基点,概括出被所有文化认可的真正的普遍性。
后殖民视角中,所有的译本部是杂合的。翻译作为杂合的过程是建立在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的。译本中必然会同时体现出目的语和源语言的语言特征。译者使用的方法也不再是单纯的归化和异化,而是两者的结合。译本不同的只是杂合度。通过对文本中杂合现象的研究,可以显现出译者在处理文本时所体现出的对差异性的态度。本文引入杂合的概念,以差异性的处理作为切入点来探讨杂合在处理普遍性和差异性时体现出的优势。以《暮光之城.月食》为例本,将译本中的杂合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处理,通过分析译者处理差异性的方法和手段,突出有益的杂合作为翻译策略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差异性的保持,进而达到中英文化的平等对话,互相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