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及其一个粳籼交组合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研究了水稻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相关性状包括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有效穗、千粒重、结实率、穗长、株高和着粒密度等的遗传机理及QTL定位;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和RT-PCR方法从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韭菜青”中克隆鉴定了一个新的具有TFⅢA型锌指结构的锌指蛋白基因,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该基因只在水稻幼穗组织中表达。研究结果如下: 1.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亲本穗部性状差异较大的3个粳稻杂交组合,即“大头稻×呆长青”、“老来红×盐粳2号”和“呆长青×上海青”的后裔世代的五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离分析,得到了这些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组合“大头稻×呆长青”每穗总粒数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一对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模型,而“老来红×盐粳2号”、“呆长青×上海青”为一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组合“老来红×盐粳2号”、“呆长青×上海青”的单株有效穗数受一对主基因控制,组合“大头稻×呆长青”则受两对主基因控制:组合“大头稻×呆长青”、“老来红×盐粳2号”千粒重的遗传模型为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组合“呆长青×上海青”为一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同为两对主基因遗传模型。本文选用P1、P2、F1、B1、B2、F2六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相比于单个分离世代的分析方法,增加了试验的精确度,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并可鉴别多基因的存在。 2.水稻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双列杂交分析 选用7个在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相关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的水稻品种,通过7×7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利用主位点组加性-显性模型,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方法对水稻7个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实粒数和穗长3个性状的遗传变异符合2个主位点组+微位点组的遗传模型;有效穗、总粒数、结实率和着粒密度等性状的变异符合3个主位点组+微位点组遗传模型控制。在决定水稻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