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饱含着从过去的岁月里留下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文明的活的见证。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过去的文明,传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的平台。本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保)为代表的不可移动文物为研究对象,利用丰度指数和重心理论对其7个时期52年的变化进行动态测算,得到全国文物分布及重心迁移轨迹的变化状况。利用ArcGIS图像化地展现每一期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其他等6类文物保护单位在每个省份的丰度指数和各类重心的地理位置,总结了我国不同种类文物分布的省域差异及其原因,探讨了重心迁移的驱动因子,分析我国文物保护理念及工作内容重点的变化。研究成果如下: 我国文物丰度的省域差异随时间变化而愈来愈大。其中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江苏7省的文物丰度指数在1961-2013年期间始终位于前十名;天津、青海、宁夏、广西、贵州、黑龙江六省始终位于后十名。目前文物丰度前五名从大到小为河南(1.88)、山西(1.07)、河北(1.04)、四川(0.99)、江苏(0.90),这些地区文物数量极多,种类齐全,占当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的36.41%。而海南(-0.96)、宁夏(-0.94)、天津(-0.88)、西藏(-0.86)、青海(-0.85),这些地区由于面积狭小、位置偏远或生态环境不利于人类活动导致文物数量极少。至2013年,国保最多的省份和最少的省份数量差异已达到18倍以上。 各类文物重心在1961年-2013年间均处于地理中心兰州以东,与文物丰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重心在52年间均移动了较长距离,展现出向河南南部集聚的趋势。古遗址重心与墓葬重心处于所有重心最北部的位置,总重心与古建筑重心处于中心的位置,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重心处于最东部最南部,石窟寺、石刻及其他重心处于最西部。造成重心移动的主要驱动力是我国文物保护理念的变化。我国地下考古工作从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为重点,逐渐发展为东西南北全面开花;地上文物保护工作也从以官式建筑保护为主变化为更加关注地方民居、民族建筑。这一转变使得各类文物的概念和范围的不断扩展,使特别是东部、南部省份国保数量增加,对重心的变化产生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