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区内河涌沉积物中磷的污染行为实验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m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外源性磷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水体二次营养化必然是水体沉积物中磷等营养物质向水体释放达到一定营养水平的结果。本文总结了前人关于沉积物中磷的化学分级提取的各种方法,提炼了较为合理和完善的方法,对广州市区内典型河涌沉积物中磷的污染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论文采集了海珠区河涌上中下游、车陂涌上下游、沙河涌上下游的沉积物样品,测定其TP以及其各赋存形态的含量,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其相关关系;并对磷含量最高沉积物样品中磷的吸附、释放过程进行了实验室模拟研究。论文成果对控制市区内河涌(大多数为相对封闭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减小河涌治理给珠江及其入海口带来的二次磷污染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实验,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海珠区河涌沉积物中磷含量偏高,TP含量高达6290.75mg·L-1,磷污染严重,这与城中村生活污水处理效率较低有关;同时,较大面积的绿化带对沉积物中磷的净化作用明显。   2.通过分级提取,得到了各形态磷的质量浓度及其占TP的质量分数,结果差别较大,表明各河涌磷污染状况不一,但对于单独河涌相对一致,表明三条河涌表层沉积物中各自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相似,控制各形态磷的空间分布特征的更重要的是人类排污强度的地区差异性。通过对各河涌各形态磷的质量分数数据对比,结果显示:沉积物中TP以IP为主,IP约占TP的3/4,OP约占TP的1/4。   3.通过对各形态磷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P、IP、OP三者相互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只要控制IP或OP其中任何一种磷的总量,就能相应控制TP的量;各形态磷之间除TP与Al-P之间存在较差的负相关性外,其余全部呈现正相关性,表明各形态磷之间存在相互转化关系。   4.得到的磷的吸附动力学曲线表明,吸附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直至平衡,吸附速率逐渐减小(其中前10h较大,10h后较小);其吸附动力学可采用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描述;同时在不同条件下对磷进行等温吸附试验,得出磷的吸附等温线,其方程为:Qe=kC0-b,其中k、b为常数。得出磷的释放曲线,随时间推移,释放量递增、释放速率递减,约24h达到平衡。   5.不同条件对磷的吸附、释放影响的模拟实验表明:温度升高对磷的释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与温度升高溶解度加大以及分子运动加剧有关。pH由中性无论是增大还是减小对磷的释放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与磷在沉积物中存在形态不同,与其被酸溶或碱溶有关。Fe3+、Al3+都可以促进磷的吸附,减少释放,其中低浓度Al3+效果明显,这与Fe-P、Al-P在液相与固相间的平衡反应有关;但Ca2+对磷吸附、释放的影响不明显,这与样品中Ca-P含量偏高有关。
其他文献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企业通常需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而在新时期的政工工作中,企业必须要充分意识到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从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企
中国古代都城里坊内的道路体系是根据里坊制度规划设计而形成的.历史文献中有关里坊道路体系的记载很少,而且含糊不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考古发掘资料的分析,认为古代都
社区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地方,如何让群众走进社区、在社区中学习成长,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水平,让社区文
高效的能量存储技术是解决目前能源短缺问题和推动现代生活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在众多能量存储技术中,电化学能量存储系统因其较高的存储容量、高效率、高稳定性以及低成本等优势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门话题。电化学储能器件的发展离不开高性能电极材料的开发。复杂异质结材料相比于其单组分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离子存储容量,因此作为电极材料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化学储能领域。调控电极材料的异质结界面对电极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较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广大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对企业文化的科学建设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工会在
传统上把“儒”、“道”、“释”看成是中国的三大教派,而“儒”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一种宗教,所以中国最大的两个宗教是道教和佛教.元朝末年红巾军到处宣扬“明王出世,
中韩两国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产生了许多相似之处,也创造出了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通过分析中韩两国禁忌文化,比较两国禁忌文化的异同.希望可以为韩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
明朝尽力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建设,并力图把基层社会的管理也纳入到政治管理体系之中.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年间《教民榜文》颁行全国,到嘉靖年间,明廷开始在全国推广乡约.
清末新政时期,贵州新式教育在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教育新政的强制推行下而展开,同时由于贵州贫乏的经费与师资以及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得贵州的教育转型更加离不开官绅之间的通力合
《明史纪事本末》一直被史学界认为是研究明史的基本史料之一.在此之前的纪事本末史书大部分都是根据已有的史书编辑而成,而该书的编纂比清朝官修《明史》早了七十多年,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