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卫生经济学在资源配置选择方面具有的优势使其快速发展。目前有关医疗体制的研究分成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其中国外的卫生经济学家已经在理论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同时他们也非常注重经验研究,使其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性。本文以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为背景,对医疗体制的定价和支付制度及医院市场的生产效率、社会效率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一个国家的医疗体制大体包含三个部分:医疗服务筹资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即使在市场经济绝对占优势的那些国家,医疗体制形式也有很大差异:如英国的医疗体制形式是以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为代表的,美国则是以商业医疗保险为主,新加坡的医疗体制是以个人帐户和社会医疗保险相结合的形式出现。本文对医疗体制改革前后的定价和对消费者的支付方式进行了模型分析。改革前政府拥有对医疗服务的定价权、将价格控制在边际成本处,较改革后政府放弃对医疗服务的定价权、由医疗服务供给者按自身效用最大化原则来定价有更高的社会福利。政府对消费者的补贴方式也是影响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前政府对消费者的医疗支付进行补贴,这样的补贴方式造成消费者实际上是免费医疗者,这些消费者会过度消费医疗服务,若将相同的支出变成对消费者收入的直接补贴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用DEA方法研究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县及县以上医院、农村乡镇卫生院、传染病院等专科医院历年来的效率变化值。发现医疗体制改革后,各类医院的效率几乎都呈现向下变化的趋势,政府投入的减少与县及县以上医院以及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效率分数下降均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且政府投入与乡镇卫生院的效率下降较政府投入与县及县以上医院的效率下降更具有相关性。对医院效率影响的因素众多,医疗服务的经济学特征决定了由一个公共系统来支撑医疗服务市场是有效率的。合理的筹资方式应该符合累进性的原则,也就是收入多的家庭对医疗筹资的贡献应该多些,收入越高,贡献率应该越大,而对改革后我国医疗服务供给趋势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我国的情况刚好相反,我国的筹资方式符合累退性的原则。在计算了医疗机构、医院床位以及卫生技术人员配置的泰尔指数后,发现医疗机构、医院床位配置的总差异在增加,卫生技术人员配置的总差异在下降。本文还以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未就诊率等指标分析了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变化,并就收入和时间分别进行了广义线形回归分析以检验其显著性。发现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不管城市还是农村,这些指标在不同收入组均有显著性差异,这些收入组十年来的变化也有显著性差异。城市、农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也有显著性差异。近几十年世界各国纷纷进行了医疗体制的改革。英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在NHS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一个医疗服务的“内部市场”,在服务供给中引入更多的竞争。美国是市场导向型医疗体制的代表,为控制医疗费用进行了管理式医疗体制改革。管理式医疗改变了按成本支付的付费方式,通过预付费制改变了对医疗服务供给者的经济激励。与我国同处在经济社会体制转轨时期的波兰、匈牙利,对公立医院的改革重在简政放权,进行医院筹资、人事工资政策等的内部治理改革,对医疗机构的私有化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本文的政策含义有:政府仍应在医疗系统价格制定等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当政府作为医疗服务的付费者进行支付时,要注意对消费者控制医疗消费的激励,如增加其现金支付:应学习美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对医疗服务供给方进行约束;政府应增加对医院系统的投入,增加在医疗花费上的投入;在医疗体系中应该强调的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培养一个完善的医疗市场需要时间,医疗体制的转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时间跨度可能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