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脉红螺(Rapana venosa)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骨螺科(Muricidae)、红螺属(Rapana),是一种海洋底栖大型肉食性贝类,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日本和韩国沿海,自从上世纪40年代起开始逐步传遍世界各地。在我国,脉红螺是传统的海珍品,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污染,人为的过度捕捞,自然资源严重衰退。近年来,脉红螺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已经开展相关工作。目前,关于脉红螺的育苗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育苗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微卫星多态性高、呈共显性遗传等优点受到实验者的青睐,是遗传育种、生物资源家系分析、系统发生和种群遗传学多样性研究的探针工具。对于脉红螺微卫星的开发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目前,仍旧没有研究关于脉红螺微卫星的开发分析的报道。本研究开展的主要内容如下:1.脉红螺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通过本实验探究脉红螺摄食喜好性,为脉红螺亲体培育选择最佳饵料。饵料是亲贝的促熟培育的基础,实验中需要投喂喜食饵料进行促熟,在脉红螺亲体正常摄食情况下,使用10种活体饵料作为对比,探究脉红螺摄食喜好,并从成本和取材考虑,进行4种贝类实验。养成实验结果是四角蛤蜊和中国蛤蜊最好,紫贻贝次之,缢蛏最差,成活率最低。比较了脉红螺卵袋大小与卵子个数的关系,本实验过程中,收集的卵袋平均长度为19.80mm,平均宽度为2.85mm,长和宽的平均比例为7.10,平均每个卵袋中含有受精卵达1304粒。观察了不同时期脉红螺幼虫生长发育的特征,从受精卵卵裂开始观察,分别描述了多细胞期,囊胚期,担轮幼虫,面盘幼虫,浮游期幼虫,以及附着后稚螺的形态特征。各个不同发育阶段温度、盐度以及饵料的数据为脉红螺的工厂化育苗提供数据参考。研究了脉红螺幼虫附着变态过程中附着基的选择。在附着变态阶段,通过实验筛选,最终选择附有底栖硅藻的波纹板作为幼虫的附着基。变态过程中的适宜动物性饵料,通过采用牡蛎软体部、四角蛤蜊软体部、日本蟳肉、底栖硅藻、牡蛎稚贝5种不同的饵料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附着牡蛎稚贝的波纹板上脉红螺的附苗量最多。研究了不同浓度金属离子处理对幼虫附着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对脉红螺幼虫用5个不同的浓度梯度的KCl溶液分别处理不同时间,观察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经过筛选优化,结果为1810-3mol/L的KCl处理脉红螺浮游幼虫10小时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基本解决了幼虫附着变态食性转化的难题,为脉红螺的工厂化育苗提供了参考资料。2.脉红螺微卫星标记的开发本实验采集山东青岛沿岸脉红螺野生个体作为实验材料,首先采用磁珠富集法和生物素标记的(CA)15和(CT)15寡核苷酸探针,构建了脉红螺微卫星部分基因组富集文库,从中设计筛选出23个多态的微卫星标记。23条微卫星的观测杂合度是从0.167到1.000,平均值为0.645;而期望杂合度为从0.455到0.924,平均值为0.696。这些微卫星标记为脉红螺种质资源保护及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遗传学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