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IEUBK血铅预测模型介绍、检验及暴露源贡献构成分析目的:通过对IEUBK血铅预测模型进行简要的描述,明确模型的基本结构,比较模型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的差异,衡量模型的预测能力;探讨各暴露途径对模型预测结果的贡献情况,筛查影响预测结果的主要贡献因素。方法:○1选取有实测血铅和详细环境铅暴露资料的44例儿童,应用IEUBK模型预测儿童血铅;采用血铅资料的几何均数(GM)和超出10μg/dl的概率值为评估指标,并结合两个指标95%的置信区间(CI)衡量模型的预测能力。○2选取有详细环境铅暴露资料的113例儿童进行IEUBK模型血铅预测,运用Clementine12.0软件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探讨各暴露途径铅暴露量对IEUBK模型预测值的贡献情况。结果:44例儿童血铅观测值几何均数(95%CI)为7.49μg/dl(6.56~8.54μg/dl),模型预测值几何均数(95%CI)为12.85μg/dl(10.00~16.40μg/dl);观测值和预测值超出10μg/dl的儿童比例分别为27.27%、61.75%,对应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15.00%~43.00%和42.20%~81.40%。BP神经网络敏感性分析表明,儿童通过饮食、土壤/灰尘、空气以及饮水途径的铅暴露量对IEUBK模型血铅预测值的贡献率分别为55.52%、27.73%、12.80%以及3.95%。结论:IEUBK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该模型预测血铅结果需谨慎分析;饮食以及土壤/灰尘铅暴露量是影响模型血铅预测值的主要源贡献因素。第二部分CH铅锌冶炼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调查目的:通过对调查区的环境铅、农作物铅的调查及检测,儿童血铅负荷预测,判断该区域环境环境铅污染状况,追踪铅污染的来源、分析儿童铅暴露的主要途径以及铅负荷资料的分布特征,为儿童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流行病学证据。方法:以位于区域的CH铅锌冶炼厂为中心,以当地常年主导风向、风速、矿区烟囱高度及村庄距离为参考依据,选取年主导风向及次主导风向下方的B村、B点小学以及处于西南方向的A镇、C村、D村、E村、D点小学为污染区监测点,选取相同地质条件、经济条件、人口条件、生活习惯相同的西北方向10km以外的F村及F点小学为对照点。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区内居住5年以上并食用当地自产粮食、蔬菜等主要食品的儿童(小学1~2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每调查点(小学)抽取1~2年级学生100名。按相关规定要求进行环境样品、饮用水和农作物样品采样,如按照《全国土壤调查技术规定》的要求,进行土壤布点、现场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处理;通过实验室检测分析饮用水、尘土/土壤和农作物等样品中铅含量,结合膳食调查估算儿童日均铅摄入量;利用IEUBK血铅预测模型,获取相应调查区儿童血铅负荷数据。最后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污染区与对照区各指标之间的差别与联系。结果:调查区土壤检测结果显示,水体铅含量检测表明,除C、A和D三个村自来水铅含量偏高外,其余各点自来水铅含量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地下水水质良好,尚未受到重金属铅的污染。农产品检测结果显示,调查点蔬菜铅超标情况普遍,不同调查点蔬菜铅平均含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土壤检测结果显示,除F点土壤样品未超标外,调查区其余各点均超出国家规定的限值水平,且污染程度不一。根据估算,B点小学、D点小学以及F点小学儿童日均铅摄入量分别为1546.69μg/(人·日)、1063.65μg/(人·日)、560.19μg/(人·日),三个调查点儿童铅摄入的主要来源为尘土、其次来源于蔬菜。三所小学学生血铅平均负荷分别为40.15μg/dl、30.30μg/dl、21.25μg/d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村、A、C村、D、E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铅污染,且与CH铅锌冶炼厂的废气排放有关。调查区儿童铅负荷严重超标,环境铅进入人体的主要迁移途径为摄入方式,尘土和蔬菜是其主要来源。第三部分CH铅锌冶炼矿区环境铅暴露儿童的健康调查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定性分析调查区区域环境铅污染对暴露人群的健康损害,为该调查区环境铅污染与儿童健康效应的因果推断提供铅健康效应证据。方法:采用现场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调查地居住5年以上并食用当地自产食品的儿童(小学1~6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借助于EPA提供的IEUBK血铅预测模型收集相应血铅资料。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儿童的生活习惯、一般健康状况、现病史及既往病史等。应用Conners量表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量表评价儿童行为和智力水平。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涉及χ2检验和线性相关。结果:污染区儿童三项症状(经常头晕、经常感冒、腹痛或恶心)与对照区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多动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污染区疑似多动症儿童与对照区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所学校的儿童智力水平尚未发现统计学方面的差异;儿童血铅超标倍数与各种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存在着高暴露—高效应、低暴露—低效应的关联趋势。结论:CH铅锌冶炼矿区的铅污染蓄积已加重当地儿童的体铅负荷,并对当地儿童的健康状况造成不良影响且已促成了儿童相关行为问题的产生。第四部分CH铅锌冶炼矿区环境铅暴露儿童的健康风险评估目的:通过儿童铅摄入量调查,运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推荐的非致癌风险模型(风险指数HI)和致癌模型(年均患癌超额风险度ERy),评价铅锌冶炼矿区环境铅暴露儿童的健康风险,为相关部门的风险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后续干预措施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导向。方法:利用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DFA)制定的食品中铅每周可耐受摄入量计算区域儿童每人每天允许摄入量PTDI,结合当地儿童日均铅摄入量,运用风险评价模型,计算调查点儿童因铅摄入而导致的年均患癌超额风险度和风险指数。结果:B点小学、D点小学及F点小学儿童经口摄入铅ERy分别为0.606×10-5、0.446×10-5、0.227×10-5;HI分别为13.98、10.27、5.23。结论:环境铅暴露已对当地儿童健康情况构成威胁,但致癌危险性还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