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ed imaging,DWI)及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ed imaging,PWI)在不同脑肿瘤(脑膜瘤、胶质瘤、转移瘤、神经鞘瘤和淋巴瘤)中的差异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方法:使用GE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49例脑肿瘤行弥散加权成像,所有原发肿瘤病例经手术病理学证实,转移瘤根据确诊的原发灶进行诊断,包括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11例、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9例、脑膜瘤9例、转移瘤7例、神经鞘瘤7例,淋巴瘤6例。脉冲序列为单次激励EPI-SE序列。扫描参数为:TR 6000ms,TE minimum,弥散敏感系数(b值)为0 sec/mm2和1000 sec/mm2,分别施加于互相垂直的三个方向,FOV 24cm×24cm,矩阵128×128,层厚6.0mm,间隔2.0mm,NEX=2,DWI的扫描于增强扫描前完成。全部病例通过ADW4.0工作站的functool 2.0软件处理,计算出弥散系数值,重建弥散系数图。感兴趣区选择在肿瘤的实质区,多次测量得到最小表观弥散系数值(ADCmin值),以进行定量分析。2.磁共振灌注成像方法:对36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其中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9例,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11例,脑膜瘤9例,转移瘤7例,在常规增强扫描前均行灌注成像扫描,序列选择脂肪抑制梯度回波平面(GE—EPI)技术,扫描参数为:TR/TE 1500/80ms,翻转角30°,FOV 24cm×24cm,矩阵128×128,NET为1,据T2图像所见,采用7个层面、层厚3~5mm、层间距1~1.5mm,以覆盖全病灶,60个时相,共用时90s,产生420幅灌注图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0.1mmol/kg,注射速率2ml/s,最后行常规增强T1WI检查。全部病例通过ADW4.0的functool 2.0软件处理,由灌注数据获取信号—时间曲线及脑血流容积(CBV)图,感兴趣区选择在肿瘤的实质区,多次测量得到最大相对局部脑血流容积(rCBVmax)值。3.统计方法:利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对各组数据进行含量不等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ANOVA)分析不同肿瘤的DWI及PWI差异,方差分析表(ANOVA)按α=0.05水准进行检验。结果:1.不同脑肿瘤实质区的弥散加权成像差异1.1脑膜瘤ADCmin值小于高级别胶质瘤和神经鞘瘤,而低级别胶质瘤ADCmin值最大,分析表明组间ADCmin值有明显差别。多重比较检验显示ADCmin值的差异仅在高、低级别胶质瘤和神经鞘瘤三者与脑膜瘤之间以及高、低级别胶质瘤之间具有显著性(P<0.05)。1.2淋巴瘤ADCmin数值最低,与高、低级别胶质瘤、转移瘤、神经鞘瘤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3方差分析表明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神经鞘瘤和脑膜瘤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脑肿瘤实质区的灌注成像差异2.1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之间及低级别胶质瘤与脑膜瘤之间的最大rCBV(rCBVmax)值有显著差异(P<0.05)。2.2高级别胶质瘤与脑膜瘤的rCBVmax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3转移瘤与低级别级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及脑膜瘤的rCBVmax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4转移瘤、脑膜瘤及胶质瘤信号一时间曲线的首过现象(first passage phenomena)表现有明显不同:脑膜瘤没有血脑屏障,信号一时间曲线特征是对比剂首过后基线恢复缓慢,呈一略向上偏斜水平走行的基线,与胶质瘤首过后基线快速恢复至略低于增强前水平不同。而转移瘤无明显首过现象,可通过信号一时间曲线鉴别胶质瘤、脑膜瘤和转移瘤。结论:不同脑肿瘤的弥散系数值、相对脑血流容积及信号一时间曲线存在明显差异。因此DWI和PWI作为功能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但能揭示肿瘤内部微结构状态,还能为脑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