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噶尔盆地腹部泛指北部陆梁隆起与南部天山山前褶皱冲断带之间,包括中央坳陷、中央隆起与山前坳陷,地层序列包括泥盆系~下二叠统的海相和上二叠统~第四系的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地层。盆地腹部主要发育隐蔽性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具有多层系、多样式的隐蔽油藏特点。本论文综合利用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系统研究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体系分布演化特征,结合车莫古隆起对腹部地区的影响作用评价,系统分析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腹部地区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揭示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隐蔽油气藏的油气运聚成藏机理与油气分布规律。
应用岩芯、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在侏罗系充填沉积中识别出13个主要等时界面,恢复得出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格架为中央隆起边缘沉降的大型复合类前陆盆地的沉积,构成了特定的中央隆起成梁、周缘沉降成凹陷构造的古地理格局,形成1盆2梁3凹4物源的沉积面貌。
通过准噶尔盆地准中地区侏罗系各层序的内部沉积构成分析可以得出,中央隆起部位每个层序均缺失或减少下部的低位体系域高频单元,高频单元为正粒序型;湖扩展和高位期,发育在下部的退积上升半旋回由反粒序高频单元组成,上部进积的下降半旋回由正粒序高频单元组成。根据对莫西庄和征沙村层序高频单元研究提出三工河组二段高频单元构成模式。
对比与解剖分析腹部地区主要油气藏的沉积储层和油藏特征,在综合研究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物理性质和成岩作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腹部地区侏罗系储层评价标准:将侏罗系储层划分为Ⅰ类中高孔中高渗、Ⅱ类中孔中渗和Ⅲ类低孔低渗以及Ⅳ类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四类。确定出五类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类型:三工河组二段优质储盖组合、西山窑组储盖组合、头屯河组储盖组合、吐谷鲁群西山窑组储盖组合、八道湾组储盖组合。
结合腹部地区沉积体系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区域地震大剖面的特征,系统地研究车-莫古隆起的形成演化,首次提出其成因模式并分析车-莫古隆起对腹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古隆起的形成可能与其南、北缘两大压扭断裂带成生演化相关。
对准噶尔盆地腹部生烃凹陷内主要烃源岩的分布演化与地化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盆1井西凹陷和昌吉凹陷不同层段和区域的烃源岩进行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确定沙1井区J1s21、庄1井区的原油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的烃源岩;征1井及沙1井J1s22部分原油主要来源于南缘昌吉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沙1井J1s22油组的原油可能为南缘昌吉凹陷二叠系和侏罗系的烃源岩与盆1井西二叠系的烃源岩提供油源的混源油;永1井的原油主要来源于南部昌吉凹陷二叠系烃源岩。
准噶尔盆地中、深层超压系统主要发育于盆地中部、陆西地区与玛湖凹陷洼陷区域。盆地中部异常高压起始层位主要在中、下侏罗统。玛湖凹陷侏罗系不存在异常高压,在深层三叠系~石炭系发育低幅度的异常高压。异常高压延缓有机质的成熟作用,有利于深部液态烃的保存;异常高压可保护和改善储层的孔渗性能;异常高压是腹部深洼陷带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动力;异常高压产生的压裂缝是油气垂向运移的路径。
准噶尔盆地流体输导格架构成包括断裂、不整合、输导层、地层天然水力破裂通道和断-压双控流体通道等五种要素。根据准噶尔盆地腹部烃源岩与油气的分布以及压力场的特征,将油气输导格架类型划分为超压系统断裂-砂体/不整合组合型和超压系统水力破裂-砂体/不整合组合型。前者主要发育在盆地腹部超压系统中断裂发育的区域,油气沿砂体/不整合的“梁”或“构造脊”等路径运移,沿“梁”或“构造脊”上的圈闭是最有利的圈闭。后者主要分布于断裂不发育的东道海子北凹陷和昌吉凹陷,通常发育超压,由此诱发的水力破裂可以作为油气的垂向运移通道,超压流体的排放主要通过封存箱顶部封闭层破裂排放。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油气充注期次划分为早期油气充注和晚期油气充注。早期油气充注主要发生在深层石炭系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并且早期充注主要发生在断裂较为发育的区域,早期充注在层位与区域上局限,而晚期油气充注在腹部各层位与区域上普遍发生,是腹部油气的主要充注期。腹部烃源岩具有多层系依次达到生排烃门限,烃源岩成熟度不断增加的特征,腹部油气充注过程表现为多期次,烃类充注呈现为由成熟原油、高成熟原油和天然气依次充注的特点,并提出早期断控油气充注模式和晚期断压双控油气充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