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藏族玉树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翻译、转写和系统的归纳,并借助声学分析的方法,对藏族玉树民歌的一般声学参量特殊唱法和声学特征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得到了以下研究结论。通过对藏族玉树民歌的整理发现,从体裁上可以分为:“勒曲”(?)、“依曲”(?)、“卓曲”(?)等。从内容上可以分为:酒歌、对歌、情歌、劳动歌、诵经调、山歌等其内容广涉天上人间、万事万物。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勒曲”民歌,并重点选择了五首不同风格的“勒曲”民歌,从声学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藏族玉树民歌最大能量值基本上都集中在70-80dB之间,平均值在75dB左右,与其他民族唱法相比藏族玉树民歌的能量相对较高,且均匀、稳定,延续性比较好,符合藏族民歌山野辽阔唱法的特点。基频曲线高低起伏明显,波动幅度大,其中1、3、5节拍的基频走向一致,2、4、6节拍的基频走向一致,且高音区数量多,持续时间长,拖腔主要表现为节拍间的转化和情感的升华,可以增加民歌整体的稳定感,形成音色间的强烈对比。女声的音域宽广,声带振动频繁,有一定的周期性,可以形成数个音域范围。另外,运用巧妙地发声方式,借助共鸣作用和拖腔这一演唱形式,将玉树藏族的原生态民歌展现地淋漓尽致。与每首曲目的整体能量相比,颤音段的能量主要集中在76dB-78dB之间,藏族玉树民歌的颤音段分布在能量较高区域的特征明显;每个颤音单元的能量走向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每个颤音段整体起伏并不明显。说明歌唱者在演唱颤音段的过程中,能量分配比较均匀。曲终拖腔在时长上并无限定,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有长有短。曲终拖腔与词间拖腔一致,在各个频域区都有分布;5首曲目曲终拖腔段的平均能量均分布在75dB—77dB之间,较词间拖腔段的能量强度而言,曲终拖腔段能量较弱,与藏族玉树民歌拖腔用来强调整首歌曲的终止相对应。在藏族玉树民歌女声演唱的过程中,低能共振峰主要集中在500Hz—800Hz,1500Hz-2000Hz这两个频域内,高能共振峰主要集中在3000Hz-3200Hz与4000Hz-4500Hz的频域内;而在男声演唱的过程中,低能共振峰主要集中在500Hz与1500Hz附近,高能共振峰主要集中在3000Hz与3800Hz附近。这种演唱技巧使得他们的歌声足够响亮并且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女声演唱过程中能量集中区域要较男声演唱中的能量集中区域广泛,体现了男、女歌手不同的歌唱特色。女声演唱过程中的整体能量衰减并没有男声演唱歌曲中的能量衰减明显,体现出藏族玉树民歌演唱中,女歌手的发出的歌声较男歌手的更加嘹亮响亮,而男歌手的演唱在听感上较女歌手的歌声更加圆润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