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甘肃省道地产区的商品甘草为基准,分别从化学质量评价(一般项检查、含量测定、醇溶性浸出物测定及多糖检测等)和感官性评价两个角度研究甘肃地产商品甘草的综合质量;考察作为甘草道地产区,甘肃地产商品甘草的质量水平;研究甘肃地产商品甘草质量指标性成分(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与其感官性评价量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传统商品甘草等级划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新的甘肃地产商品甘草等级划分标准,同时建立不同等级商品甘草的指纹图谱。检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是否可以用来对不同等级甘肃地产商品甘草进行模式识别。 方法:通过资源调查及市场取样分析的方法,收集甘肃地产商品甘草若干。在质量标准研究方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后文简称《中国药典》),对样品进行纯度检查及浸出物测定;参照《中国药典》(2010版)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采用C-18反相色谱柱,在237nm的紫外检测波长下,以0.05%的磷酸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以感官性评价为基础建立甘肃地产商品甘草的感官性评价量化指标。使用SPSS19.0软件绘制散点图及偏相关分析,考察指标性成分(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与其感官性评价量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别用指标性成分含量数据和感官性评价量化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考察两种分类结果是否具有趋同性。对实验组(30批次样品)不同分类结果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分类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不同分类结果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分析确定等级划分标准,并用验证组(10批次样品)数据检验等级划分标准是否正确。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软件建立不同等级甘肃地产商品甘草HPLC指纹图谱。分别设计和优化BP神经网络和PNN神经网络,使用MATLAB7.11软件对不同等级甘肃地产商品甘草进行模式识别。以UV法测定甘草多糖的含量,辅助检识商品甘草的质量。最终建立甘肃地产商品甘草的质量评价体系。 结果:通过对甘肃省商品甘草资源现状的调查和其主要市场流向的调研,进一步加深了对市场流通领域中商品甘草的认识,为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样品水分含量范围是4.41%-7.86%,暂定甘肃地产商品甘草的水分含量标准:不得过8.0%;样品总灰分含量范围是2.60%-4.98%,酸不溶性灰分含量范围是0.31%-1.99%,暂定甘肃地产商品甘草的总灰分含量标准:不得过5.0%。酸不溶性灰分含量标准可以沿用《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不得过2.0%。本文首次以30%的乙醇作为醇溶性浸出物的提取溶剂,对商品甘草的醇溶性浸出物进行测定,范围在27.91%-39.95%之间,增设了醇溶性浸出物的检查项,暂定甘肃地产商品甘草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不得低于27.0%。甘草苷含量为0.12%-2.50%,甘草酸含量为1.09%-3.67%,并制定标准即按干燥品计算,含甘草苷(C21H22O9)不得少于0.9%,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于2.0%。本研究建立了商品甘草感官性评价的量化指标,分别将甘草苷、甘草酸含量与根长、根粗、重量三个量化指标进行偏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认为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均与根长、根粗、重量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基于相关性分析的结果,通过对指标性成分含量和感官性评价的数据分别聚类分析,均可将实验组商品甘草分为四类,且两种分类结果具有一致性。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验证不同分类甘肃地产商品甘草指标性成分含量和感官性评价量化指标间具有极显著差异。比较不同类别商品甘草感官性评价的量化指标,发现其数据具有非常明显的规律性,据此将甘肃地产商品甘草分为三等。通过验证组商品甘草数据的验证,认为本研究制定的甘肃地产商品甘草等级划分标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本研究首次建立了甘肃地产甘草商品的指纹图谱,初步确定了不同等级甘肃地产商品甘草的指纹图谱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等级商品甘草样品相似度良好。本文首次运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商品甘草的模式识别,结果显示BP神经网络和PNN神经网络均对不同等级商品甘草有较好的识别能力。本文在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首次对不同等级的商品甘草进行多糖的含量测定,其范围在6.22%-13.74%之间,发现商品甘草多糖含量的高低与等级划分无相关性。 结论:本研究设计合理,方法可行。因此,以上结果可作为甘肃地产商品甘草的质量控制和整体性评价依据,且对我国商品甘草质量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商品甘草的质量控制不能依赖于单独的指标而独立存在,应该根据多指标、多方法、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确保其内在质量与商品等级间的相关性显著,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商品甘草的产区、产地、等级对商品甘草的质量影响较大。应当利用甘肃省道地产区甘草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人工种植,进行感官性评价量化指标划分商品等级,设定指标性成分的最低限量,提高甘肃地产商品甘草的整体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