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拔牙后引导骨组织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位点保存术(骨替代材料+屏障膜)作为对照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在拔牙位点保存应用中的临床效果,比较两者牙槽骨骨量保存效果和骨质再生情况,并研究PRF位点保存效果随时间变化趋势,通过对比观察临床效果,分析两种材料的应用特点和应用优势,为临床拔牙后位点保存术材料的选择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2月到2014年3月到成都军区口腔种植修复临床专科中心就诊的19位患者(男性11位,女性8位,年龄19到61岁,平均40.8岁),共20颗无法保留的单颗上颌前牙或上颌前磨牙患牙(切牙5颗,前磨牙15颗)。按随机数字化表分为3组:对照组(Bio-oss组)、实验组1(A组)、实验组2(B组),其中Bio-oss组8颗牙位,A组、B组分别6颗牙位。Bio-oss组拔牙后以Bio-oss骨替代材料+屏障膜行GBR位点保存术,术后6个月完成种植体植入术。A组、B组均使用自体PRF进行位点保存术,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行种植体植入术。所有患者于种植体植入术术中取2.2×6.0mm新生骨组织标本,固定备用。同期植入种植体Bego RIφ4.1×10.0mm,记录种植体完全就位时的植入扭矩值,初步评价两种新生骨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拔牙术前3天(T1)、种植术前10天(T2)分别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利用GALAXIS软件获得影像,测量每位患者T1、T2唇侧牙槽嵴顶下2mm、5mm、8mm三个位点牙槽骨宽度及近远中牙槽嵴顶骨高度,分析三个观察位点的骨宽度和近远中牙槽嵴顶骨高度吸收值,评价Bio-oss组、A组、B组的骨量保存效果。对种植术中取得的骨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骨钙素(Osteocalcin,OC)、细胞核因子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三指标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评价三组患者新生骨组织的组织学特点。结果:1.影像学观察:根尖X线片:Bio-oss组术后当日拔牙位点影像呈高密度影,拔牙窝边界清楚,骨替代材料颗粒清晰可辨。种植术前该组患者拔牙窝边界模糊,但冠方和中心区仍表现为高密度影;A组、B组术后当日拔牙位点影像呈低密度影,拔牙窝空虚,边界清楚。A组种植术前X线片显示拔牙窝边界模糊,透射影与周围骨接近,冠方中心区骨密度低于周围骨; B组种植前拔牙位点骨密度与周围骨接近(组图1-2)。CBCT(T2)影像: Bio-oss组位点保存区骨密度较周围骨高,尤其在冠方和中心区表现明显,越靠近牙槽窝骨壁,骨密度越接近周围骨; A组位点保存区骨密度明显低于周围骨,越往冠方骨密度越低;B组位点保存区骨密度与周围骨接近,但中心区骨密度略低,仍能通过CBCT影像辨别(组图1-3)。2.术中翻开粘膜瓣,暴露牙槽嵴顶,均可见原拔牙窝内充满硬组织,Bio-oss组黏膜瓣与骨面粘连明显,牙槽嵴顶骨面可见残留骨替代材料颗粒,A、B组病例牙槽嵴顶骨面光滑,易翻开黏膜瓣(组图2-3)。3. Bio-oss组、A组、B组各自平均植入扭矩值均大于32N.cm,属理想的临床初期固位力。分别比较Bio-oss组与B组,A组与B组植入扭矩值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4.对比分析位点保存术前和种植体植入术前的CBCT影像,Bio-oss组、A组、B组牙槽嵴顶下2mm、5mm、8mm三个位点均存在骨宽度吸收,表现为冠方骨宽度吸收较根方严重。比较Bio-oss组与B组,A组与B组,三个位点的骨宽度吸收值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Bio-oss组、A组、B组近远中牙槽嵴均存在骨高度降低,Bio-oss组与B组比较,近远中骨高度吸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近远中骨高度吸收无统计学差异(P>0.05)。6.HE染色:Bio-oss组新生骨组织紧贴Bio-oss骨替代材料表面,外周被纤维结缔组织包绕,根方骨小梁较冠方宽大,密集;A组根方骨小梁较冠方宽大,密集,纤维结缔组织致密。冠方骨小梁稀疏,连接中断点多,间距宽,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B组骨小梁排列密集,由纤维结缔组织分隔形成网状结构;三组均可见骨血管化。Masson三色染色:三组均呈现红-蓝相间,Bio-ss组和B组新生骨百分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新生骨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分析:OC、RANKL、OPG三项指标免疫组织化学平均光密度分析结果显示Bio-ss组与B组,A组与B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应用PRF和Bio-oss骨替代材料+屏障膜进行拔牙后位点保存,拔牙窝内均有新生骨组织生成,表现为向心性成骨。2.植入扭矩值能初步判定新生骨组织的骨质量,PRF位点保存3个月时骨量和骨质均能达到种植手术标准,满足种植体植入条件。3. PRF和Bio-oss骨替代材料均能一定程度保存拔牙位点的骨宽度,但不能完全阻断骨宽度的丢失,这种骨吸收主要发生在拔牙窝冠方,越往根方丢失量越小;PRF对骨高度保存的作用不如Bio-oss骨替代材料;应用PRF进行拔牙后位点保存术,术后3个月与6个月相比,骨高度和骨宽度的丢失差别不明显,已趋于稳定。4. Bio-oss骨替代材料和PRF均能促进硬组织形成,组织学表现为新骨形成伴血管化活跃。Bio-oss骨替代材料会延迟拔牙窝骨组织愈合,临床使用时,成骨时间等待6个月以上为宜;PRF进行拔牙位点保存3个月时已能获得较好的骨质,但随着时间延长,新生骨质量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