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翻译研究的伦理转向——《1984》两个译本的伦理模式分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biw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受到一定的伦理约束,需要伦理规范来指导译者协调处理各主体间的关系。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行为提供指导和解释,自然也就难以回避伦理问题。通过对中西方翻译理论的考察和研究,我们会发现伦理思想始终是这些理论的核心内容。   本文的前言部分,通过简述2001年《译者》推出的特刊《回归伦理》引出对21世纪翻译伦理问题的思考,并对当前译界翻译伦理研究的现状及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的概括;该部分还结合翻译研究不断深入的客观现实以及目前不断扩大的翻译市场需求,表明翻译伦理转向是一个符合内在逻辑的发展趋势,有其必然性和重要性。本文的第一部分总结了前人对翻译伦理方面所作的研究和相关成果,随后探讨的是翻译伦理定义问题,其中包括学术界的定位与笔者自己的观点。文章的第二部分紧扣主题,介绍了翻译伦理从沦陷到回归的变化发展过程,其中重点分析了伦理回归的深层次原因。本文的第三章则介绍了巴特的“作者之死”思想,并重点阐述了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模式,包括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和规范伦理。文章第四部分运用Chesterman的伦理模式对《1984》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翻译伦理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伦理问题是翻译的本质属性之一,翻译伦理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翻译的本质,从而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此外,翻译伦理约束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当今社会翻译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翻译伦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翻译伦理转向是一个内在趋势,其研究和各个观点比较零散杂乱,本文借用翻译伦理模式对具体译本进行了粗浅的分析研究,以期更多的学者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翻译伦理研究进行整合、创新和完善。
其他文献
黄齐耀不仅是华人闯荡好莱坞的先驱,也是20世纪30年代最早一批加入迪斯尼,并且把中国的水墨审美带给迪士尼的亚裔动画师。在美国打拼遭遇的苦难带给了他痛苦的回忆,却也成就了他晚年的荣辱不惊。  2014年11月18日,美国华人博物馆(MoCA)在纽约举行了年度传承颁奖晚宴,主题为“楷模与创新者”。艺术领域大奖的获得者为华人闯荡好莱坞的先驱、迪斯尼经典动画《小鹿斑比》插画作者,104岁高龄的黄齐耀。  
阿兰·布鲁姆认为高等教育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规模和细节上的失衡导致了美国人心智的封闭。为了使这种局面得到扭转,他提出了用“爱欲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策略,来阻止或者至少减缓美国人心智封闭的进程,即通过阐释文学作品唤醒“性渴望”、“激情渴望”和“向善的渴望”来解决美国人心灵上孤立的现代性问题。美国人在“爱欲”的帮助下完善自己的心智,并获得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力量。布鲁姆从三个维度定义了“爱欲”:“性渴望”
学位
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小说翻译的活跃时期,在中国小说翻译史,乃至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在短短二十年内,我国翻译了近千种外国小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翻译外国小说的第
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因其对二十世纪美国戏剧产生的革命性影响而闻名于世,他为美国戏剧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