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理论界虽然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研究较多,但综合来看,不难发现,对于马克思阶级理论思想内涵的解读还存在较大争议,部分学者要么质疑、批判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要么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思想渐行渐远。理论界迫切需要进一步厘清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科学内涵,给予各种错误思潮以有力的回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不断回答时代所提出的新课题,从而实现学术思想的创新。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深刻内涵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分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现实,阐释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阶级剥削实际,反思和总结我国在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社会分化现象,深入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构的重大意义是我们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马克思经典著作为依据,深入挖掘其中关于阶级的原典论述,通过分析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弄清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是我们思考的中心内容。马克思阶级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它的创立经历了从批判到超越,从超越到最终确立,并在实践中完善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阶级理论从现实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类阶级社会的兴衰历程,分析了经济关系对阶级关系的决定作用,使人们对阶级现象有了科学的认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学者们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评析。国内外学者结合世界和本国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对马克思阶级理论进行了新的阐释。国内学者大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侧重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文本学分析和实践运用,而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向则比较宽泛,有大体赞成并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指导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理论流派,也有质疑、批判,并试图彻底否定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学术观点。国内大多数学者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持肯定态度,但也有少数学者仅从社会现象出发,没有深入社会结构的内部,不理解阶级关系的经济本质,对马克思阶级理论持消极、反对的态度。国外学者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把握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理论精髓,没有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本质,同时在方法论上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左。如何理解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思想内涵,以回应国内外学者对它的质疑、批判既具有重要的选题意义也是研究的缘起。第一章论述了马克思阶级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他的全部学说一样,都不是离开社会思想发展的大道凭空杜撰的,是从人类实际的生活过程出发,借鉴先哲思想的精华,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19世纪初欧洲大工业的发展,使生产日益社会化,资本主义的矛盾逐渐显露,这是马克思阶级理论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工人阶级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成长起来,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阶级理论产生的阶级条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者、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法国复辟时期学者以唯心史观为指导,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阶级问题进行了最初的分析和探索,这是马克思阶级理论形成的理论起源。早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门看到了阶级问题,但并没有给予科学的回答。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阶级观点的基础上,深入社会结构内部,揭示了人类社会的阶级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系统考察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在批判前人阶级观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科学的阶级理论。从实践出发,马克思批判唯心史观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为阶级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超越资产阶级学者对阶级关系的政治形式分析,深入社会结构内部,从经济关系入手揭示了阶级关系的经济本质,破除了资本主义掩盖在政治关系下的虚幻的合法性外衣。依靠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实现了对前人的超越,确立了科学的阶级观。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形成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博士论文时期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这一时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初步认识,也是马克思阶级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初步形成时期。第二个阶段从《哲学的贫困》到《致约·魏德迈》的发表,唯物史观的形成与阶级理论的系统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第三阶段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深入经济分析,即《资本论》的创作时期。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入手深入分析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同时对阶级斗争的规律和策略进行了阐发。第四阶段是马克恩恩格斯晚年对阶级理论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发展。社会实践方面,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理论建树方面,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依据新的历史学研究资料对阶级的起源进行了新的科学论证,批判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永恒论。第三章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主要内容与基本精神的详细阐发。这一章是对第二章内容的系统总结,从起源、过程、归宿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也是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超越前人的地方。阶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阶级关系的本质。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阶级关系发展的必然规律。无产阶级专政是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这是阶级关系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马克思阶级理论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精神的体现。第四章是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现实研究。严谨的科学性、彻底的革命性、自觉的实践性是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基本特征,它超越了以往一切阶级理论,实现了阶级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在实践上获得了成功。马克思创立阶级理论以后,他的继任者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们都结合各自的国情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实际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阶级观点,在实践和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马克思的阶级观点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这既是事实判断也是价值判断。依靠科学理论的指引,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第五章论述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境遇与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出现了马克思当年所不曾遇到的新变化,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被逐步边缘化。马克思阶级理论在当代社会被边缘化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理论界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存在误读,其科学内涵被教条式的理解所遮蔽。恢复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生命力",关键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内涵意蕴作出合乎实际的阐释。正本清源,真正把握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只是为"重返阶级分析"、恢复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生命力"提供了可能性。科学的理论只有在回应和解决不断涌现的时代课题时,才能真正体现其对实践的引领作用。事实上,运用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完全可以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中国社会的阶层状况做出科学的分析。总之,当代世界并没有没有走出马克思阶级分析的理论视野,发掘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价值指向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回应了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质疑、批判。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不能化约为某些具体结论,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需要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指引,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也呼唤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解读。以上这些经验事实和理论分析都一再表明,历史的必然趋势仍然不可抗拒。不管西方社会结构如何变迁,它的不公正和剥削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资本和劳动的对抗关系也是固定的,而国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与之相适应的阶级关系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因而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并没有失去它的解释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