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乙酸合成关键基因ysnE增强促生菌SQR9根际定殖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1988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lant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s)是一类能在根际定殖,并具有促生或生防功能的有益微生物。PGPR菌株因其优良的促生/生防效果,以及本身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农业生产中作为菌剂或生物肥料产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实现“常绿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影响生物肥料推广应用的主要瓶颈是其田间效果不稳定,施入土壤的PGPR菌株往往因难以定殖而影响其促生功能的发挥。因此,深入了解PGPR与植物的根际互作机制,对改善促生菌及肥料产品的农业应用效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解淀粉芽孢杆菌 SQR9(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QR9,以下简称 SQR9)是本实验室分离自健康黄瓜根际并广泛应用的PGPR,合成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是其主要的促生机制;ysnE是IAA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本研究围绕ysnE调控菌株SQR9-黄瓜根际互作展开,首先研究基因ysnE在不同系统中对菌株SQR9在黄瓜根表定殖的影响,随后探究ysnE影响菌株SQR9根际定殖的方式,最后通过代谢组和转录组学等方法筛选并鉴定黄瓜接种野生型SQR9和ΔysnE后,局部根系分泌物差异组分中影响菌株定殖的关键物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根际促生解淀粉芽孢杆菌SQR9的吲哚乙酸合成缺陷菌株ΔysnE的根际定殖能力(单菌接种、混菌接种和分根接种)显著弱于野生型。分别在单菌接种(野生型和突变体分别等量接种于黄瓜苗),混菌接种(野生型和突变体等量混合接种于同一植株)和分根接种(野生型和突变体分别等量接种于同一株黄瓜苗分根的两侧)试验中比较野生型SQR9和突变体ΔysnE在黄瓜根表的定殖数量,发现ΔysnE的定殖数量(0.86×105 CFU g-1根重)比野生型(1.0×106 CFU g-1根重)低一个数量级。比较野生型SQR9与突变体ΔysnE的生长(无机盐培养基中添加黄瓜根系分泌物为唯一碳源)、运动(swimming和swarming)、趋化(对黄瓜分泌物)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发现二者的相关特性没有差异。2.分根系统中同一黄瓜植株根系两侧分别接种野生型SQR9和ΔysnE后相比,植物免疫响应和根系泌氧无差异,但野生型一侧的根系分泌物比突变体一侧更有助于菌株的生长和趋化。在同株黄瓜分根的两侧分别接种菌株SQR9和ΔysnE后,黄瓜根部免疫基因的表达量没有差异;同时发现两者作用下根系的泌氧水平基本相同,分别为0.027μmol O2h-1 g-1和0.028μmol O2h-1 g-1。在同一根系统中收集两侧的根系分泌物,将接种野生型SQR9一侧和突变体ΔysnE一侧的分泌物分别记录为分泌物W和分泌物M。在生长试验中,野生型和突变体在含有分泌物W的培养基中培养8h后达到最大生长量(OD600=0.3),而在含有分泌物M的培养基中最大OD600仅达到0.2。在趋化试验中研究了ΔysnE对不同浓度(0.1、1.0、10、100、1000 mg L-1)两种分泌物的趋化性,发现分泌物W浓度为10 mg L-1时,趋化的细菌数量达到1.0×106 CFU mL-1,而此浓度下分泌物M的趋化细菌数量仅为4.7×105 CFU mL-1,直至其浓度提高到100 mg L-1时趋化细菌数量才达到1.0×106 CFU mL-1。以上结果说明野生型SQR9产生的吲哚乙酸强化了黄瓜的局部根际互作,通过诱导植物根系分泌物组分改变增强了自身的根际定殖3.菌株SQR9产生的吲哚乙酸诱导黄瓜根系局部增加糖类物质(半乳糖、葡萄糖等)和苹果酸的分泌,进而增强菌株的根际定殖。采用代谢组和转录组手段,研究了野生型SQR9和ΔysnE处理下黄瓜根系分泌物组分和根部基因表达谱。发现在分根系统中,接种野生型SQR9一侧根系比接种突变体ΔysnE一侧增加了糖类物质(D-半乳糖、葡萄糖等)和有机酸类物质(苹果酸)的分泌,同时部分编码糖转运蛋白和苹果酸转运蛋白的基因表达有所上调。在验证试验中,发现添加10-5和10-4 M两个浓度的苹果酸能将ΔysnE的定殖量由2.2×104 CFU g-1根重提高到7×104 CFU g-1根重,说明苹果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显著增强突变体ΔysnE在黄瓜根部的定殖。综上所述,促生菌SQR9产生的吲哚乙酸能诱导黄瓜局部根系分泌更多的糖类和苹果酸,进而通过促进微生物生长和趋化的方式招募菌株SQR9并增强其定殖。本研究从促生菌调控根际互作的角度扩展了对有益菌根际定殖机制的理解,同时可为指导相关生物肥料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菊花(Chrysanthemum morflorium)原产于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为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在世界鲜切花消费中仅次于月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菊花颜色绮丽,类型丰富,花型多样,植株形态多变,但关于菊花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较少。SBP-box家族是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的一类转录因子,参与了植株形态建成、花期、果实发育
近年来,罗非鱼逐渐成为国内养殖规模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但不同品系或不同家系间罗非鱼的生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罗非鱼的养殖时间、产量及出产规格,增加了养殖成本,降低了罗非鱼产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分子辅育技术加强罗非鱼优良性状个体的选育对罗非鱼的行业发展存在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个品系的罗非鱼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主要摄食相关基因ghrelin、NPY、prepro-orexin和主要生长相关基因G
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已报道种类约200种,其中,重要的植物寄生线虫有引起水稻干尖线虫病的贝西滑刃线虫A.besseyi,为害草莓芽和叶的草莓芽叶线虫A.ritzemabosi,以及为害菊花叶片的菊花滑刃线虫A.fragariae等。本文对宁波口岸进境的荷兰东方百合以及日本植物材料上分离到的5种滑刃线虫群体进行了形态鉴定以及基于rDNA 18S、28S D2-D3区和mtCOI基因的
植物养分重吸收是指植物从衰老组织中吸取营养物质供其他组织生长发育的养分保存模式,它对植物生长、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影响。除了叶片养分重吸收外,植物还可以将更多的生物量和养分分配到根系以加强对养分的获取。氮沉降和降水改变等全球变化因子可能导致植物养分重吸收和地上地下营养分配模式的变化。持续的全球变化导致了许多地区的土壤氮有效性和干旱事件发生频率的升高。然而,全球变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植物养分重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Acari:Tetranychidae))是温室作物上多种杂食性和植食性害虫之一,一直困扰着种植者。由于它生长速度快并对多种杀螨剂的适应性强,二斑叶螨已成为多种作物上的经济害虫,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氟雷拉纳和溴虫氟苯双酰胺均为对鳞翅目害虫具有优良活性的新型杀虫剂,前人研究表明,这两种药剂对哺乳动物寄生虫,如虱子、跳蚤、蜱等具有良好的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会造成猪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等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D),被认为是全世界家养猪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建立理想的异种动物和本动物模型可以更好地研究病原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以及检验疫苗保护效力。已有多篇文献表明,在接种PCV2的Balb/c小鼠中可以发现病毒复制、血清转化和微观病变,
毒蛇咬伤被认为是热带和亚热带农村地区最容易被忽视的疾病之一,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和残疾。蛇毒通常含有神经毒性或导致出血效应的成分来帮助毒蛇捕食和防御。眼镜蛇科的毒液主要含有神经毒素如三指毒素(3FTxs)和磷脂酶A2(PLA2)等,阻碍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肌肉交接的信号传递,引起神经性肌肉麻痹,可以快速麻痹猎物;而蝰蛇科和游蛇科的毒液含有较少的神经毒素,毒液注入常引起严重出血、血小板减少,耗竭性凝血功能
针对我国稻麦轮作区存在的茬口紧、秸秆量大难处理等问题,造成后期播种质量不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危害,以及现有机械化秸秆集中沟埋还田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农机农艺融合的理论基础上,以稻麦联合收割机、弹齿滚筒式捡拾器和链式开沟机等关键部件为主要研究对象,拟研制一台一次作业可完成秸秆捡拾、开沟埋草、覆土镇压的新型多功能一体机(秸秆集中沟埋还田一体机),研究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针对秸秆集
学位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其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具有独特的保健作用,深受世界各国老百姓的喜爱。茶树生长过程中,环境因素对它的品质形成影响很大。在春茶采摘期间,茶园经常遭受低温霜冻等气候灾害,引起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下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夏秋季茶园高温旱灾频发,造成来年春茶产量下降,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茶园的生产效益。因此,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解析茶树抵抗温度胁迫的分子机理,挖掘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