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上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表现为借款者的借款要求被拒绝,或者不能全部得到满足。目前经济学者就信贷市场上呈现的信贷配给现象,其观点基本能够达成一致,即认为信贷配给是一种长期均衡的现象。这种信贷配给现象在我国农村信贷市场上表现尤为突出,农村信贷需求主体的贷款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本文从信贷需求主体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吉林省信贷市场,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提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形成的影响因素,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形成机理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探明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成因,以此为缓解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现状分析。测算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资源可获性、信贷缺口、信贷配给度,分析和评价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融资特征、信贷配给现状,寻找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选择信贷融资方式的原因,丰富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研究成果。第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分析。本文认为信贷配给现象的产生,源于信贷市场中供需双方及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的本质。银行与企业共同博弈的行为,利率、信息和外部环境等对银企信贷供需关系的制约,共同导致了最终信贷配给的形成。因此本文提炼出6个信贷配给的影响因素,即信贷配给、企业信贷需求、银行信贷供给、市场利率因素、信息成本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并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理论概念模型。第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根据信贷配给的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模型,分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形成机理。一是银行的信贷供给量和企业的信贷需求量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作用机理;二是市场利率因素、信息成本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对银行信贷供给量的作用机理;三是市场利率因素、信息成本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信贷需求量的作用机理。第四,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章是实证分析的数据准备,描述调查样本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交代问卷设计的思路和结构;从行业、地区、资产规模、资金缺口等四个角度,统计样本企业不同程度的信贷配给状况。第五,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根据信贷配给的形成机理汇总了8个研究假设;针对样本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利用CFA模型对问卷设计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研究假设。验证结果表明:银行信贷供给增加会使信贷配给程度减轻;企业信贷需求增加会导致信贷配给程度加重;市场利率因素与银行信贷供给显著正相关;信息成本因素与银行信贷供给显著负相关;市场利率因素与企业信贷需求显著负相关。第六,缓解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对策建议。结合前述研究基础、模型及假设的验证,本文发现,企业与银行的行为存在其合理性和欠缺性,同时利率、信息和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外部良性作用力有缓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程度的效果。本文创新点:第一,从信贷供需双方的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制约因素共同作用的角度出发,研究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成因,打破了以往关于信贷配给的研究视角,使本研究更加客观、全面和深入。第二,架构了全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理论概念模型。本文以博弈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分析农村信贷市场中信贷供给方和信贷需求方,在放贷环节和还贷环节的博弈过程和决策行为,从信贷配给现象、银行与企业的信贷供需关系、利率因素和信息因素及外部环境制约等三个角度,构建了理论概念模型,形成较为周全的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形成机理的研究脉络。第三,首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形成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银行信息的保密性,及企业贷款信息的私密性,在研究过程中受到了数据缺乏的困扰,如果采用其他研究方法,缺乏量化数据指标则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但结构方程的优点是,包括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两部分,检验过程将测量和分析有机结合,解决了本文量化数据缺乏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区别以往的信贷配给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区域性信贷配给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提炼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影响因素,通过构建信贷配给形成机理理论模型、拟合、评价和修正模型的过程,从理论和实证的层面验证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的形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