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鸭共育技术作为稻田复合种养模式,是有效控制常规稻作生态污染、合理开发利用水稻生产的重要技术途径。本试验共设计4个不同放鸭处理,分别是每小区:0只(DO)、2只(D1)、4只(D2)、6只(D3),3次重复,通过对藻类群落种类、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的测定及与水体氮磷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稻鸭共育稻田水体藻类多样性与氮磷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田藻类种类动态分析表明:稻鸭共育显著减少藻类的物种种类。在整个稻鸭共育稻田水体藻类种类测定中,两年共出现藻类共6门、53属、287种,包括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隐藻门及甲藻门。其中裸藻门有6属93种,占总种数的32.4%,绿藻门有16属78种,占总种数的27.2%;硅藻门有21属80种,占总种数的27.9%;蓝藻门有5属28种,占总种数的9.8%;隐藻门有3属6种,占总种数的2.1%;甲藻门有2属2种,占总种数的0.6%;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藻的种类数量逐渐减少。蓝藻、隐藻、硅藻门则没有明显的变化。2)稻田藻类密度和生物量分析表明:相对于D0,稻鸭共育稻田藻类密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在放鸭后15d,稻田水体藻类密度及生物量显著降低,之后有所回升并趋于稳定。绿藻的密度和生物量随生育期的推移而逐渐减少;蓝藻密度的变化趋势一样,而生物量没有明显的改变;裸藻的数量在放鸭中期增加,后因鸭子的成长与活动对水体透明度的影响而减少。3)稻田水体藻类多样性分析表明:放鸭初期藻类多样性指数随着放鸭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为D3>D2>D1>D0,差异不显著。而放鸭后期多样性指数随着放鸭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均小于DO处理,且D3处理与DO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4)稻田水体氮磷动态分析表明:在放鸭当天,水体氮磷浓度均达到最大值,此后迅速降低并基本趋于稳定,田面水的NH4+-N浓度略高于N03--N。在放鸭后一个月,放鸭处理TN、TP浓度显著高于不放鸭处理(P<0.05)。D2、D3处理NH4+-N浓度高于D1处理,显著高于DO处理(P<0.05),NO3--N、DP浓度没有显著差异。5)相关分析表明:氮磷与藻类密度和生物量的总和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27和0.410;绿藻的密度和生物量均与氮磷显著相关,蓝藻门与裸藻门适宜生长在N/P较低的环境中,适当减少氮素和增加磷素都能增加这两种藻类的种类、密度和生物量,而其他藻类与N/P之间则存在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