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对底泥—水界面反硝化过程的促进作用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_s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泊中营养盐(氮、磷)的富集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并进一步引发了蓝藻水华。从其自身特点来看,湖泊生态系统并不只是被动地响应氮输入,它还能够通过自身的生物反硝化作用将氮素去除。由于反硝化作用只有在缺氧或厌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因此湖泊的生物反硝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湖泊的底泥-水界面处。目前,关于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磷引发藻华暴发的作用机理、藻华暴发的危害、蓝藻水华的控制方法等方面,而关于蓝藻对湖泊的氮循环,尤其是底泥-水界面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从蓝藻与底泥-水界面的相互作用入手,探究了不同状态的微囊藻对底泥-水界面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利用氮限制培养、物理加压等方法将藻用作底泥-水界面反硝化碳源的可行性。此项研究对于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以及蓝藻的资源化利用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活体微囊藻不仅能够降低底泥-水界面处的溶解氧,而且能够释放出较多的有机碳(13.93 mg TOC/mg Chl a)、极少的氮(0.18 mg DTN/mg Chl a),这些都有利于底泥-水界面的反硝化。2)不同状态的微囊藻(死藻和活藻)能够促进底泥-水界面的反硝化过程,而且活体微囊藻的浓度越高底泥-水界面处的NOx--N下降越快。当体系中的活体微囊藻浓度为0.2、0.4、0.8 mg Chl a L-1时,其NOx--N去除速率常数分别是对照的1.06、1.14、1.40倍。3)氮限制培养的微囊藻能够促进底泥-水界面的反硝化作用,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明显。当体系中氮限制培养微囊藻藻粉、正常培养微囊藻藻粉的浓度为100 mg·L-1时,其溶解性总氮的去除速率常数分别是0.951、0.423 d-1,去除率分别是99.3%、66.7%。其中氮限制培养微囊藻对体系反硝化过程的促进作用能够与葡萄糖相当,同时高于正常培养的微囊藻。4)加压处理后的活体微囊藻能够促进底泥-水界面的反硝化作用,活体微囊藻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明显。当体系中加压处理活体微囊藻的浓度为0.37、0.75、1.12 mg Chl a L-1时,其溶解性总氮的去除率分别是对照的1.63、2.08、2.1倍。在小试规模上,自然水体中的蓝藻能够增强底泥-水界面的反硝化作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现象增多,要想防止垃圾渗滤液污染土体和地下水,防渗工作是关键。膨润土防渗毯(Geosynthetic Clay Liner)因其重量轻、厚度小、施工简便、自愈
静液传动技术(Hydrostatic Transmission,HST)因其所具有的高功率密度、能够实现无极调速等技术特点,近年来在军事车辆、公共交通及工程机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针
随着互联网存储水平的提高和智能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用拍照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图像通过智能手机,PC机等智能设备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共享,图像数据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全国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产能产量持续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与日俱增。以各种化学形态存在的重金属,在进入环境后无法被生物所降解,而是进入到生态
如何以数据为驱动,将学习分析结果进行有效呈现,是当前学习分析研究的热点。学习仪表盘通过适切的数据模型与视觉映射,在电子化终端呈现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可视化信息,
科技的高速发展拓宽了人类的研究领域,从传统的宏观对象研究逐步转变为微观世界的探索已经成为主流。在众多超精密制造、测量以及加工等高精度的操作中,均需要驱动设备提供微
随着化石能源日渐枯竭和环境污染日益突出,新能源的开发刻不容缓。第二代生物乙醇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作为缓解能源和环境危机的有效对策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木质纤维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发展,基础设施大量建设,各城市都出现了用地紧张等限制城市发展的问题,因此将城市交通系统置于地下的想法应运而生,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
随着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现代制造业变得更具有柔性。新兴的3D打印、物联网和工业机器人等热点技术大大促进了传统制造行业的发展,其中3D打印技术在近三十年里进步
地点识别是判断移动机器人是否到达先前经过的场景,常被应用在视觉SLAM的回环检测优化环节。随着视觉传感器在移动机器人中的广泛应用,复杂场景下的视觉地点识别是一个长期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