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教学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简单确定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语文教材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而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多元解读过程中,存在着教师“话语霸权”和学生“误读”等问题,课堂教学重分析,轻解读,使得课堂教学多元解读流于形式,甚至偏离了多元解读的应有之义。本文从文本多元解读的缘起出发,尝试对多元解读进行内涵阐释和理论分析,探讨课堂教学多元解读的实施策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文本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多元解读的缘起及意义。从语言的模糊性、文本的开放性、教材文本的特殊性、读者的个性解读,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等方面探讨了文本多元解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而提出语文课堂教学多元解读的意义。第二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多元解读的理论阐释,从内涵阐释和理论依据两个层面来分析的。文本解读历史的发展和文本解读中心的变化为我们现阶段提出课堂教学多元解读理论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现实可能性;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要求我们从过去的封闭的、确定的,渐变的现代范式转变为开放的、转变的、不确定的后现代范式;英加登的文艺现象学、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和伊瑟尔的读者反映批评,以及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等则为语文课堂教学多元解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多元解读内在规定性的分析。语文课堂教学是在一个特殊的情境——语文课堂中进行的,多元解读的对象是教材文本,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一切都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多元解读与一般意义上的文本的多元解读不同,有着特殊的规定性和要求。第四部分是对语文课堂教学多元解读的实施策略的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多元解读的过程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精诚合作,才能进入文本的独特的精神世界,才能跨越时空,与圣贤先哲们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才能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具体是从三个层面上分析的:一是问题预设,让“多元解读”在“整体感知”中展开;二是拓展延伸,让“多元解读”在“厚积薄发”中释放;三是归纳总结,让“多元解读”在“涵泳品味”中升华。第五部分则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多元解读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反思,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一方面语文课堂教学要坚持“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统一;另一方面也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多元解读,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教材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解读文本。教师适时适当的对学生的“多元解读”进行点拨、补充,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实现“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