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大量有机锡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所以对此类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α,β-不饱和羰基氯化锡是一类新型的有机锡化合物,对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α,β-不饱和羰基溴化锡没有报道。为了更好的研究该类化合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探讨构效关系,研究影响反应的因素及反应机理,进一步合成多种结构的该类有机锡化合物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文合成并表征了部分α,β-不饱和羰基溴氯化锡及其配合物,并研究了合成反应的机理。 本文研究了不同位置上不同的取代基对乙酰丙酮类化合物与氯化亚锡及锡粉和乙酰溴合成α,β-不饱和羰基溴化锡这类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就反应活性而言,一端取代基大的5,5-二甲基-2,4-己二酮及2-位单取代基的乙酰丙酮类化合物仍可与氯化亚锡反应;具有S-cis构象的2-乙酰基环酮也可以与氯化亚锡及锡粉反应,并生成相应的α,β-不饱和羰基溴化锡。本文用合成的11种配体分别与氯化亚锡及锡粉反应,合成了5种α,β-不饱和羰基溴氯化锡和8种α,β-不饱和羰基溴化锡,用合成的水杨醛缩对甲基苯胺、水杨醛缩对氯苯胺、水杨醛缩对硝基苯胺、水杨醛缩对甲氧基苯胺与1-甲基-1-丁烯.3-酮基溴氯化锡反应合成了4种新的α,β-不饱和羰基溴氯化锡配合物。 以。HNMR,IR,UV,元素分析表征了合成的17种新化合物。红外光谱表明:这些α,β-不饱和羰基氯化锡中Vc=o在1640-1655cm-1,表明存在分子内羰基氧对Sn的配位:配合物的Vc=o也大约出现在这一位置,表明分子内配位依然存在;VCH=N为1595-1610cm-1,在3400cm-1无吸收,表明是以酚羟基上氧原子而不是以氮原子与锡原子配位的。UV光谱数据表明:α,β-不饱和羰基溴化锡中,酮羰基的K带最大吸收波长在205-215nm之间,R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在250-275nm之间,而正常的α,β-不饱和酮的k带最大吸收波长在224nm,R带最大吸收波长在310nm,由此看出,该类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紫移,这是因为在这类化合物中形成了分子内羰基氧对Sn原子的配位,降低了非键分子轨道的能级,从而使n→π*跃迁所需的能量增加,最大吸收波长紫移。配合物中CH=N的n→π*跃迁,苯环的π→π*跃迁吸收与Schiff碱自由配体相比无明显变化,说明氮原子不与锡原子配位。1HNMR数据表明:由于α,β-不饱和羰基二溴化锡中的锡原子上的二个氧原子被α,β-不饱和羰基和溴取代,导致锡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大,磁屏蔽作用增强,使得双键上甲基峰及羰基上甲基峰向高场移动,化学位移较α,β-不饱和羰基—溴二氯化锡减小:二(1-叔丁基-1-丁烯-3-酮基)二溴化锡中有三个氢出现在了2.248ppm这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位置,且为单峰,应为拨基甲基峰,而另一叔丁基的九个氢发生了分裂,三个氢出现在1.501即m,六个氢出现在1.646PPm,而且双键氢也发生了裂分,一个氢的化学位移为3.154Ppm,另一个出现在3.3o7ppm,由此判断其结构为不对称结构;席夫碱配合物中芳环的质子峰在7.2一7.8呈现多重峰,酚轻基上质子信号难以观察到,除化合物15外,CH=N基团的质子峰都在8.508.6Ppm处,且为一单重峰,表明配体以氧原子而不是氮原子配位,化合物巧由于含有硝基,有很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和共辘效应,使CH=N中的质子峰向高频移动,6值增大。 用x一射线衍射仪测定了B几Sn[C(CH3)=CH一CO一CH3]:和C12Brsn[C(eH3)=C(CHZPh)CO一CH3]的单晶结构,确定了它们为具有拨基氧内配位五元环结构的配位变形八面体结构和五配位变形三角双锥结构。 反应机理的研究表明:只有能烯醇化的并具有S一cis构象的1、3二酮刁‘能与SnC12及Sn反应,最终推测乙酞丙酮类化合物与SnCI:反应的机理为:首先乙酞丙酮类化合物烯醇化,然后与乙酞浪反应生成醋酸烯基醋,同时放出一分子HBr,HB:与SnCI:反应生成中间体HSnBrCI:,HSnBrCI:与醋酸烯基酷进行加成,最后脱掉一分子醋酸生成。,p一不饱和拨基一浪二氯化锡。乙酞丙酮类化合物与Sn反应的机理:首先Sn和乙酞丙酮类化合物及酞澳先经一系列反应生成了HSnBr3与醋酸烯基醋,二者反应生成了a,p一不饱和拨基三澳化锡,再经一系列反应生成Q,p一不饱和拨基二澳化锡。用制备的2一乙酞氧基一2一戊烯一4一酮与干燥的HBr气体在乙醚中分别与SnCI:及Sn粉反应,分别制得了1-甲基一1一丁烯一3一酮基一浪二氯化锡和二(1一甲基一1一丁烯一3一酮基)二浪化锡,验证了所推测机理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