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电击跳跃法”建立大鼠跟腱末端病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火针治疗。观察末端区组织和细胞形态变化、HSP70表达和细胞凋亡指数变化,依据末端结构特点从病因、病理角度探讨火针治疗末端病的作用机理,为末端病的火针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月龄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击跳跃法”建立跟腱末端病模型。将88只大鼠随机分为3大组,分别为:正常组,治疗组(治疗1、2、3、4、5组)和对照组(对照1、2、3、4、5组)。造模后进行火针治疗,于1次治疗后第1、2、3、4天分别处死治疗1、2、3、4组及其相应对照组,再于4次治疗后第4天处死治疗5组和对照5组,取每只大鼠单侧后足跟腱和完整的跟腱末端区组织,经固定、脱钙、包埋、切片、贴片、烤片后,常规HE染色,观察末端区组织和细胞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末端区跟腱、纤维软骨区、钙化软骨区、跟骨、腱骨关节面软骨的HSP70阳性率;应用TUNEL法检测跟腱、纤维软骨区、钙化软骨区、跟骨、腱骨关节面软骨、腱围的细胞凋亡指数(AI)。所有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HE染色镜下观察:经1次火针治疗后,治疗1、2、3组大鼠跟腱末端区与对照组相比,在病理上无明显变化。治疗4组在腱围、跟腱等部位的病理有所改善,但差异并不显著。而经4次火针治疗后,治疗5组从病理上看明显减轻,更接近于正常组。(2)HSP70表达:1次火针治疗后,治疗组大鼠末端区主要在纤维软骨区、腱骨关节面软骨两个部位的HSP70阳性率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升高;经4次火针治疗后,纤维软骨区、腱骨关节面软骨两个部位的HSP70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次火针治疗后在纤维软骨区、腱骨关节面软骨两个部位的HSP70阳性率明显高于1次火针治疗。(3)细胞凋亡检测:1次火针治疗后,治疗组大鼠末端区主要在跟腱、纤维软骨区、腱围这三个部位的AI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降低;经4次火针治疗后,跟腱、纤维软骨区、腱骨关节面软骨、腱围的AI明显低于对照组;4次火针治疗后在跟腱、纤维软骨区、腱骨关节面软骨、腱围的AI明显低于1次火针治疗。结论(1)8周“电击跳跃法”造模训练成功地建立了大鼠跟腱末端病模型。(2)1次火针治疗诱导末端区合成大量HSP70,主要表现在纤维软骨区、腱骨关节面软骨两个部位,且在针刺后当天即达到一个高峰,之后3天呈连续下降趋势。4次火针治疗后这两个部位的HSP70合成量大大增加,HSP70阳性率明显升高,4次火针治疗能更进一步促进末端病的恢复。(3)1次火针治疗加速了跟腱、纤维软骨区、腱围三个部位凋亡细胞的吸收和清除,促进了末端区组织和细胞的修复。而4次火针治疗后,在跟腱、腱骨关节面软骨、纤维软骨区、腱围等多个部位的细胞凋亡指数都发生了改变,末端区的整体结构得到了恢复,4次火针治疗在促进末端病的整体恢复上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