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围绕着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重大政策方针首次明确提出了“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概念,作为“三生”空间的具体落实和物质载体,关于“三生”用地格局优化及空间重构受到了学界和政府机构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三生”用地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研究多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对“三生”用地缺乏一种动态的、考虑到空间相互作用的系统性思维。研究以册亨县为例,构建“三生”用地分类体系,进行土地利用数据重分类,建立“三生”用地空间数据集。基于ArcGIS、Fragstats、Eclipse和UNICET等软件平台,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平均最邻近指数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层次多角度定量在县域尺度下分析了册亨县“三生”用地的景观格局、用地密度、聚集程度及规模大小等方面的整体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复杂网络模型,构建“三生”用地空间结构网络,进一步揭示“三生”用地个体之间存在的空间影响力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影响地位。最后,以空间结构网络特征值为基础结合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进行“三生”用地空间重构,为重构后“三生”用地提出相应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性建议。结果表明:(1)通过对册亨县农村“三生”用地数量结构特征分析,发现册亨县农村“三生”用地以生态用地为主,农民增产增收以第一产业为主要来源,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公共基础设施条件较为薄弱;(2)景观格局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平均最邻近指数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册亨县农村“三生”用地密度呈“一核多中心”破碎化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模式趋于聚集类型,在图斑规模空间分布规律上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呈小规模低值聚集特征,生态用地图斑规模则不存在明显空间聚类特征,呈非显著的随机分布;(3)基于复杂网络模型,结果显示册亨县农村“三生”用地图斑中心性大小呈现明显空间分异性,生活用地、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三者的聚集系数呈依次递减趋势,生活用地及生态用地空间网络特征路径长度要大于生产用地,总体来说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都符合小世界特征;(4)基于MCR模型册亨县农村“三生”用地重构结果显示,重构之后册亨县仍以生态用地为主,重构后共有生活生态主-生产副、生产生态主-生活副、生态主-生活副-生产次、生态主-生产副-生活次、生产主-生态副-生活次、生产主-生活副-生态次、生活主-生产副-生态次、生活主-生态副-生产次8种用地类型。针对以上结果提出“三生”用地重构政策建议:生产用地以建设生态良田、优质增产为重心,以产业集群园区为基础,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成工-农-服产业链;生活用地优化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首要任务,挖掘乡镇潜力,以建设山地特色城镇为发展方向,综合实施扶贫项目,加强聚落整合;生态用地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发挥独特的林业资源优势,挖掘生态用地的经济潜能,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石漠化治理工程,重视土地污染防治,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