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视野下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lldong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性的社团革命”的大背景下,市场和国家之外的非营利组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们在教育、科技、文化、环境、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公共事务治理领域的“关键加入者”。他们满足了公众多样化的需求、维护了社会的公正,促进了社会的和谐。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环境在不断变迁,公众对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也有了新的诉求,对政府的能力寄予了新的期望。为此,政府不但需要积极转变职能,改变治理方式,提供质优价廉的公共物品,改善政府绩效,促进社会的和谐;而且需要重新审视社会组织的功能,以治理理念为指导,努力构建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公共事务的复杂性与政府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的重要载体,它不但能帮助政府节约行政成本、遏制腐败,而且能填补政府遗漏下来的“公益真空”。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中,政府改革还没有完全适应公共事务环境的变迁,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仍处于不对等的状态,没有形成平等合作的关系,非营利组织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作用也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本文以治理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为指导,根据我国的国情及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指出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公共事务治理中,应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共同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为此,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一方面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重塑政府管理理念、合理界定公权力、制定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要强化自律,提高社会公信力,回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只有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形成互动合作关系。同时,为了更好地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路径,要梳理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职能分工关系,要在法律的框架下,确定各自的职责和权益。此外,还要加强彼此的沟通,促进双方的信任。只有这样,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才能建立互动合作的关系,才能提供公共事务治理的效率,从而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
其他文献
2009年1月1日国家正式实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各地区根据发展情况相继出台了绩效工资实施意见,中小学校同时也制定了学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旨在激励中小学一线教师,提高教
本文对无缝隙政府理论视角下的上海市社区服务“一口受理”模式进行了探讨。无缝隙政府理论是一种适应顾客社会、信息时代要求的新的政府再造理论。上海市委、市政府借鉴了无
温州,曾以“小商品、大市场”闻名全国,是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先发地区和“温州模式”的发祥地。民营企业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正是以民营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标
通过钻井、测井与地震数据,依据不整合面分析、断层活动速率分析与地层的"负向结构"分析,在义和庄凸起东部燕山期内识别出一期发生于中晚侏罗世之交的构造负反转,并据此将义和庄凸起燕山期划分为早期与晚期两个阶段.通过单井与连井层序地层分析,分别建立了燕山早期与晚期的层序地层样式,两者在层序结构及内部沉积充填等方面表现出巨大差异.早期层序地层不具有显著的沉积厚度分异,且格架内部充填河流相沉积;晚期因构造负反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促使文化产业管理的形势日益
社会保障 (Social security) 制度,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大社会政策。这一制度的建立与否,关系到一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