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常见的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疼痛及血尿、蛋白尿。约67%的患者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HSP发病时可出现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为HSP的并发症之一,是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脏损伤程度是决定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免疫学异常,凝血和纤溶机制紊乱是导致肾脏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上一种具有抗凝活性的糖蛋白,广泛分布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的内皮中,有固定型(膜型)和溶解型(血液型,sTM)两种存在形式。血中TM主要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TM从其表面脱落逸出入血形成,近年来研究报道TM不仅反映疾病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而且能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 Factor, vWF),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的多聚体糖蛋白,储存于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中。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vWF释放入血液,介导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其在血中浓度增高提示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故vWF可作为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P-选择素是黏附分子选择素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定位于血小板α颗粒和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内,当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受到刺激活化后,P-选择素可迅速在细胞膜上表达或释放,介导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粘附,形成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故P-选择素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标志物质,且其浓度增高提示血管内皮损伤。本研究通过检测过敏性紫癜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TM、vWF及P-选择素的水平,来验证过敏性紫癜发病时出现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进一步探讨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凝血状态与肾脏损伤的关系,期望为HSP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病例组38例过敏性紫癜患者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均为首次发病,包括单纯皮肤型和紫癜性肾炎型。分组:①单纯组(仅有皮肤紫癜改变,无其它系统损伤)20例,符合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1];②肾组(合并肾脏损伤和尿常规异常者)18例,符合过敏性紫癜肾炎诊断标准[2]。入选标准:a未使用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调节剂; b无家族性出、凝血疾病史; c未合并其他免疫异常疾病。③对照组:正常健康儿童16例。经t检验,性别、年龄与病例组无显著差异。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血浆TM、vWF及P-选择素水平。所得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方法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血浆TM水平(μg/mL):对照组为10.9538±5.2769;单纯组为18.1250±6.4448;肾组为23.2744±5.6252。肾组与单纯组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肾组明显高于单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vWF水平(U/ml):对照组为1.0919±0.5033;单纯组为1.6290±0.4221;肾组为2.0428±0.5055。HSPN组与单纯组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肾组明显高于单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浆P-选择素水平(ng/ml):对照组为11.3719±4.4291;单纯组为17.3540±5.4562;肾组为20.4039±5.4022。单纯组与肾组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P<0.05);肾组与单纯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HSP患者血浆TM、vWF及P-选择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提示TM、vWF及P-选择素与HSP发病密切相关,表明血管内皮损伤及血小板活化参与了HSP的发病过程,这为探讨HSP的发病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2 HSP患者血浆TM、vWF及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HSP患者存在着全身的高凝状态;并且肾组患者血浆TM、vWF水平均高于单纯组,提示合并肾脏损伤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及血液高凝状态的程度均较单纯型患者更加严重,这为研究HSPN的发病机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肾组与单纯组间血浆P-选择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血P-选择素能否作为HSP肾脏损伤的一种标志物,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