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技术,是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新型分离分析技术,它集成了毛细管电泳的高效分离能力和电化学发光检测的高灵敏度。目前电致化学发光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发光试剂是 Ru(bpy)32+,它由于具有水溶性好、化学性质稳定、氧化还原可逆等特点倍受人们青睐。在CE-ECL技术中,工作电极表面性能对Ru(bpy)32+的发光效率影响极大,尤其在复杂试样的分离分析中工作电极的抗毒化能力更是决定了检测的可靠性。PB-Eu修饰电极能够催化联吡啶钌的氧化过程,且自身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藉此可改善CE-ECL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及重现性。 本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利用 PB-Eu修饰电极为 CE-ECL工作电极,以大环内酯类药物,麻黄碱类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电极上被分析物的分离分析特性,实现了药物药剂和中药中几种有效成份含量的测定,并发展了CE-ECL测定药物-蛋白结合常数的分析方法。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 第一章综述 简述了毛细管电泳的发展状况及前途,对毛细管电泳的原理、分离模式、检测器种类做了简单介绍;概述了CE-ECL技术在药物、环境及生命物质分析中的应用;介绍了新型功能材料在联吡啶钌发光体系中的应用情况,并着重介绍了新型材料在ECL技术中的应用,对该分析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第二章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琥乙红霉素 铕离子掺杂普鲁士蓝化学修饰铂电极对联吡啶钌的电催化氧化作用可显著增强联吡啶钌/琥乙红霉素体系的电致化学发光强度,据此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琥乙红霉素的分析新方法。在优化条件下,体系发光强度与琥乙红霉素的浓度在1 mg/mL~100 mg/mL(R=0.9993)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25mg/mL(S/N=3)。对浓度为10mg/mL的琥乙红霉素标准溶液连续测定6次,其发光强度和迁移时间的RSD分别为2.26%和0.81%。本法快速、灵敏、准确,且分析试样无需复杂处理可直接用于药剂及人尿中琥乙红霉素含量的测定。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常数 以 PB-Eu化学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同时灵敏快速分离和检测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含量及其与蛋白结合常数的新方法。考察了检测电位,缓冲介质及酸度,分离缓冲液种类,添加剂等条件对电泳分离及检测结果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三种药物在5分钟内即可达到基线分离,其峰面积与样品浓度对阿奇霉素在0.025-2.50μg/mL之间,罗红霉素在0.50-100μg/mL之间和克林霉素在0.10-100μg/mL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对浓度为1.00μg/mL的混合样进行6次平行测定,其峰高和迁移时间的 RSD分别在0.53-1.8%和0.53-0.57%之间。将本方法用于测定药剂中三种药物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4.6%~104.6%之间。并测得三种药物与蛋白结合常数分别为阿奇霉素3.55×103 L/mol,罗红霉素1.44×104 L/mol,克林霉素1.67×104 L/mol。 第四章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麻黄中的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 以 PB-Eu化学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离子液体为拆分添加剂,首次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同时分离和检测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的新方法。考察了检测电位,缓冲介质及酸度,分离缓冲液种类,添加剂等条件对电泳分离及检测结果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三种药物在8分钟内可达到基线分离,其峰面积与样品浓度对甲基麻黄碱在0.025~10μg/mL之间,麻黄碱在0.025~25μg/mL之间和伪麻黄碱在0.05~10μg/mL之间呈良好的两段线性关系。对浓度为1.00μg/mL的混合样进行6次平行测定,其峰面积和迁移时间的 RSD分别在3.95%~4.30%和0.14%~0.94%之间。将本方法用于测定药剂和中药中三种物质含量的测定,回收率在104.3%~111.2%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