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参与是指具备参与素养的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公共决策、维护公共利益的实践活动。有效的公共参与需要公民具备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熟练的技能。新时代下的高中生不仅需要充实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积极的公共参与意识,因此要重视对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育。本文在研究公共参与意识理论及培育实践的基础上,选取两所普通高中的部分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剖析目前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成因,综合多方教育力量,为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提供教育对策。除引言外,全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概念及培育意义。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界定了公共参与和公共参与意识的概念。公共参与是指具备参与素养的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公共决策、维护公共利益的实践活动,公共参与意识则是参与实践的心理折射,指公民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的思想与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内涵从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意向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最后简单阐述了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意义:有利于将高中生培育成合格公民;有利于改善社区、学校的状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二部分,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从公共参与意识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倾向三个维度;以及学校参与、社区参与、国家参与、全球参与四个层面设计问卷并开展调查。分析得出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总体状况良好,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公共参与认知状况在不同的参与层面和领域存在差异;二是学生的公共参与态度积极、价值观基本正确但缺乏情感因素,尤其是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对自己的全球公民身份不确定;三是学生的参与意向较为强烈但实际的参与效果不佳。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从思想政治课程效果、班主任管理、学校环境、社会实践机会几方面分析得出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育对策。在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教育对策:一是强化参与式教学实践。通过编写辅助教材满足学生对公共参与的认知,开展模拟实践活动和社会活动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体验,促进知行合一。二是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班主任要优化管理和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的集体意识,鼓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班级事务。三是营造参与型的校园氛围。校领导转变威权型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学生参与机制,并引导学生组织良好发展。四是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拓宽社区参与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