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十年代以来,在国际艺术品市场持续繁荣的背后,资本对当代艺术的操控也呈现出与日俱增之势,尤其体现在占据着艺术品主要市场的在世艺术家的作品上。这些作品的价格在艺术家及其商业团队的操控下不断攀升,高价格引发了媒体穷追不舍地报道,影响着人们对艺术价值的判断。大部分艺术品的拍卖价格早已超过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追逐利益的商业集团成为操纵价格的幕后推手。与此同时,艺术家本人也纷纷涉足商界、时尚界、影视和娱乐圈等众多领域,或成立公司、开办餐厅,或代言品牌、设计服装,或著书、拍电影。总之,艺术家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寻求突破,他们在适应市场变化的同时,也为商业操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可能性。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达明·赫斯特一直以极具感官刺激的艺术作品和倍受争议的商业操作而著称。他的行为对英国本土及国际当代艺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有比任何一位同时代艺术家都要多的身份符号:流行明星、商业大亨、偶像、特立独行者。他能够屡创艺术品价格之最,是国际上公认的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 本文正是以这位当下最具时代代表性的艺术家为研究案例,试图从艺术家自我角色转变的角度,去理清这种角色的转变和商业操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为商业操作带来便利的同时又是如何快速使艺术作品获得更高的“符号价值”。希望能够在艺术家角色的转变和商业操作之间找到一个明确的联系点,进而全面,客观地看待当下的艺术家和作品。 本文的第一章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社会环境写起,主要介绍“英国年轻艺术家”作为一场艺术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第二章介绍并深入分析达明·赫斯特艺术家角色不断转变的过程,包括为活跃于艺术世界中心而“自制”的新闻事件,以及其艺术创作在风格、类型上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从两个方面论述艺术家自我转变如何促进商业成功以及如何助长其艺术价值;第三章主要阐述萨奇画廊对“英国年轻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推广、推高和商业操作,尤其是这一群体的领军人物达明·赫斯特;第四章通过借助皮埃尔·布尔迪厄的“趣味分层”说来阐述艺术家自我角色的转变与商业操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