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9种不同中医体质人群针刺足三里穴时的“得气”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各时间点针刺镇痛效应的差异,评价中医体质对针刺“得气”现象及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对600例受试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判定(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型)。对9种体质受试者均取左侧足三里穴(ST36)予以均等手法针刺,记录针刺中体会到的针感类型及其强度;同时,采用2390型Von Frey电子测痛仪于针刺前、针刺得气即刻、留针10 min、留针30 min及出针后15 min各时间点测定受试者压痛阈值。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各类型针感在不同中医体质人群中的出现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针感强度的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体质人群各时间点痛阈值的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1.“得气”现象观察:所有受试者报告的各类型针感总出现率显示,“胀”感出现率最高,其次是“酸”。除“循经感传”外,酸、麻、重、胀、钝痛五种针感在各体质人群中的出现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经感传”在平和质人群中的出现率较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中出现率高(P<0.05)。各针感强度的比较,“酸”感强度在9种体质类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和质受试者体会到的“酸”感较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受试者体会到的“酸”感强度大(P<0.05);“胀”感强度仅在平和质人群和阳虚质人群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压痛阈分析:针刺足三里穴对9种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具有不同程度的镇痛作用,体质和时间点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9种体质人群针刺得气即刻(除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外)、留针10 min、留针30 min各时间点痛阈值较针刺前上升(P<0.01),且在留针30min时上升最为显著;而出针后15min时,仅平和质、湿热质人群痛阈值与针刺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留针10 min、留针30 min时,与平和质人群痛阈改变率相比,其他偏颇体质人群痛阈改变率明显偏低(P<0.05)。结论:1.针刺足三里穴时,酸、麻、重、胀、钝痛5种针感在9种不同体质人群中无选择性,循经感传在各体质人群中的出现率有所不同。平和质受试者体会到的“酸”感更强烈可能是平和质人群针刺时获得更优的镇痛作用的原因,提示“针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针灸临床治疗有效性评价的考量指标。2.针刺足三里穴具有镇痛效应,这种镇痛作用强度及其维持的时间随体质的不同而不同,说明体质是影响针刺效应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