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评价大肠癌术后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症状困扰水平、希望水平。2、分析大肠癌术后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症状困扰水平与希望水平的相关性。3、以Snyder希望理论为基础构建希望疗法,建立合理的干预模式。4、探讨希望疗法在大肠癌术后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选取上海市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因大肠癌行永久性肠造口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55例、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在希望疗法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包括院内干预和院外随访。整个干预周期从术后一周到出院后3个月。应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安德森症状调查量表、赫氏希望量表、造口并发症记录表的评分为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患者术后一周、出院后1个月与3个月症状困扰和希望水平情况以及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与3个月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l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探讨希望疗法的干预效果。结果:1、患者术后一周症状困扰总分为3.35±4.86分,83.3%的患者处于轻度水平。其中症状困扰维度各条目得分前五项依次为疲劳、口干、悲伤、疼痛、失眠;症状对生活的妨碍维度各条目得分前三项依次为情绪、一般活动、与他人的关系。2、患者术后一周希望水平得分为34.30±3.08分,94.1%的患者处于中高等水平。3、患者症状困扰总分与希望水平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4、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症状困扰评分分别为3.31±3.44分、3.41±2.52分,P=0.82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至出院3个月后,对照组和干预组症状困扰评分分别为2.72±6.23分、1.26±7.50分,P=0.001,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希望水平评分分别为35.76±8.28分,34.32±3.98分,P=0.20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至出院3个月后,对照组和干预组希望水平评分分别为36.43±5.42分,42.37±8.51分,P<0.000,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出院当日干预组与对照组病人造口并发症的产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3个月后,两组患者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造口狭窄、造口周围皮肤黏膜分离的产生及严重水平上有明显差别(P<0.05);而造口脱垂、造口旁疝、造口回缩的发生在3个月的观察时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肠癌术后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症状困扰处于轻度水平。2、大肠癌术后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希望水平总体处于轻中度。3、大肠癌术后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症状困扰水平越高,其希望水平就越低。4、希望疗法能够降低大肠癌术后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症状困扰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希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