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输水混凝土衬砌渠道防冻胀措施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changjian20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地处季节性冻土区,由于常年干旱缺水,修建了诸多用于灌区和水电站发电的引水渠道。这些渠道中有一类冬季输水渠道,此种渠道在冬季继续为电站或城市供水。受渠内水影响,此类渠道基土含水率一般高于冬季停水渠道,因此,冻胀破坏也比冬季停水渠道更为剧烈。本文在阅读与分析大量国内外文献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冬季输水渠道冻胀机理、破坏特征、防护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包括以下几点:(1)依据有限元分析理论,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深入探究冬季无冰盖输水混凝土衬砌渠道温度场、应力场及位移场冻胀基本定性规律,进而提出三种针对冬季输水渠道的防冻胀措施,分别为高水位运行保温防冻胀措施、聚苯乙烯保温防冻胀措施及新式换填防冻胀措施,并对其温度场、应力场及位移场进行数值模拟深入分析冻胀变化定性规律。(2)对水深为2m、3m及4m渠道受负温影响时的温度场、应力场及位移场一般冻胀规律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高水位运行是一种有效的保温防冻胀措施。温度场变化规律:不同水深时渠道在空气、水面及衬砌板交界处都会产生巨大温差,温度等值线在此处出现强烈波动。应力场变化规律:不同水深时渠道衬砌板上最大应力产生的位置都为空气、水面及衬砌板交界处,随着过水深度的增加,应力逐渐降低。位移场变化规律:随着过水深度的增加,最大冻胀位移逐渐减小且逐渐转移到渠道顶部,最终得出该渠道冬季合理输水水深为4m。(3)冬季输水渠道应用聚苯乙烯保温防冻胀措施后对其温度场、应力场及位移场数值模拟研究发现,温度场变化规律:渠顶水平方向1.5m范围以内及水面以上混凝土衬砌板后的法向冻深有所下降,随着保温板厚度增加,渠道冻深呈减小趋势,但减小的幅度逐渐减小;应力场变化规律:渠道增加8cm厚聚苯乙烯保温板较无保温措施时衬砌层上最大上应力削减48.23%,由此可见聚苯乙烯新式保温防冻胀结构可有效降低混凝土衬砌层上的应力,随着保温板厚度增加,应力降低幅度逐渐减小。位移场变化基本规律:渠道在铺设8cm厚度的聚苯乙烯保温板后较未采用防冻胀措施时最大冻胀位移削减52.32%,由此可见渠道在采用聚苯乙烯保温新式防冻胀结构后可大幅度降低冻胀位移,随着保温板厚度不断增加,其位移削减幅度也随之减小,最终得出保温板的最佳厚度为14cm。(4)冬季输水渠道应用新式换填防冻胀措施后对其温度场、应力场及位移场数值模拟研究发现,温度场变化规律:随着换填深度逐渐增加,负温侵入渠基土的深度不断加深,边坡板后法向冻深也逐渐增加。应力场变化规律:换填60cm深度砂砾土较无换填措施的渠道衬砌板上最大应力降低78.78%,可见新式换填防冻胀措施可有效降低衬砌层上应力,随着换填深度不断增加,应力减小幅度也逐渐降低。位移场变化规律:渠道换填60cm深度的砂砾土较无换填措施时最大冻胀位移削减41.8%,表明换填砂砾土可有效降低冻胀位移产生,最终得出最佳换填深度为120cm。
其他文献
关键基础设施是国家的中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电力系统作为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功能核心,可靠运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自从2003年起,世界各国大
随着城市居民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在现有的交叉口信号控制系统中,车辆驾驶员通过观察信号灯的变化进入并通过交叉口,存在控制指令执行滞后的问题。此外,随着车流量的增加,交叉口区域内的车辆冲突也会大大增加,容易导致车辆碰撞、车流形成死锁。本文通过对车-车,车-人冲突的识别和消解来实现车辆的避碰,分别采用信号灯控制和指示灯控制两种策略来避免交叉口中冲突和死锁的发生,并利用赋色P
桥梁结构在公路基础建设中应用广泛,如果桥梁结构发生损伤不能及时识别而造成事故,将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不好的社会影响。因此,对于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
高青地区位于东营凹陷西南缘,东邻博兴生油洼陷,具备良好的油源条件,近几年的钻探结果证实,中生界不整合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很明显。但是目前,关于济阳坳陷不整合的研究主要集
位移是反映结构性能和安全的重要指标。大型结构动态位移监测中仍存在较多困难。近二十年来,摄像测量以其非接触、远距离、全场等优点,已经成为了位移测量中一种热门的测量方
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每年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而燃煤产生的Hg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致力于烟气脱汞的研究。烟气脱汞技术的关键是吸
察尔汗盐湖无机盐资源储量丰富,但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重视开发钾资源而忽视其它无机盐资源,造成产品单一,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氯化钾不适用于盐碱地和忌氯作物,使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历经50余年的勘探发现了多个气藏和含气构造,但其储层分布和成藏规律复杂,天然气来源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以川西北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成果,对雷口坡组野外露头和岩心样品进行岩石学、沉积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雷口坡组沉积相和生烃潜力。根据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岩心观察及室内综合分析认为川西北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发育有3种沉积相:局限台地相、蒸发台地相和开阔台地相,
香椿(Toona sinensis)楝科(Meliaceae)香椿属(Toona(End1.)Roem)植物,是原产我国的重要经济树种,具有食用、药用、材用等多种利用价值。本文以五年生矮化香椿为研究对象,采取了谷壳覆盖、木屑覆盖、稻草覆盖三种地表覆盖措施,无覆盖做对照组,通过观测香椿萌芽及生长状况,测定椿芽营养成分、叶片光合参数、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系统地分析了多项指标的差异,综合评价不同覆盖
注水开发技术是我国油田开发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提高原油产量、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的方法,是通过注入水保持或恢复油层压力驱使原油流动被采出的过程。在水驱油过程中,注入水、原油、储层以及水带入的物质会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引起原油组分的变化。为了揭示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组分的地球化学响应及其蚀变机制,利用内标法对比分析不同注水开发时期的曲堤油田12 口井井口原油,研究原油饱和烃、芳烃化合物含量及其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