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经伤椎与不经伤椎椎弓根置入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3月-2013年2月由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单节段胸腰椎骨折(TII~L2)92例,按入选标准,68例符合。分为A、B两组,经伤椎椎弓根置入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为A组:35人,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24~48岁,平均年龄35.7岁;按照Denis骨折分型可以将A组病例分为压缩型22例、爆裂型骨折13例;按照致伤因素可以将A组病例分为:高处坠落伤14例、压砸伤7例、交通事故伤13例、摔伤1例;按照骨折部位可以将A组病例分为:TlI骨折5倒、T12骨折10例、Ll骨折7例、L2骨折13例。(2)采用传统伤椎不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为B组:33人,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龄23-49岁,平均年龄36.6岁;按照Denis骨折分型可以将B组病例分为:压缩型23例、爆裂型骨折10例;按照骨折部位可以将B组病例分为:Tll骨折4例、T12骨折10例、Ll骨折6例、L2骨折13例;按照致伤因素可以将B组病例分为:高处坠落伤13例、压砸伤6例、交通事故伤12例、摔伤2例。两组病例条件如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术前影像学指标等基本均衡。所有病例随访1年以上,A组(17.5±4.1)个月,B组平均(18.3±4.3)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术后矫正率、术后伤椎椎体高度丢失、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DI(功能障碍指数)、术后并发症等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进而综合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节段、手术时间B组的手术时间(109.2±30.7)rain、 A组的手术时间(110.0±32.1)rain及术中出血量B组(376.0±303.1)ml,A组(409.5±361.1)ml,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A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显著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术后VAS评分改变从术前平均(7.6±2.5)分降至术后平均(1.8±1.5)分,B组VAS评分改变从术前平均(7.3±2.8)分降至术后平均(3.8±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Cobb角变化:A组术前(23.96±3.96),术后(1.91±1.13),末次随访(1.96±1.21)。B组术前(23.41±3.50),术后(5.42±2.35),末次随访(8.66±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伤椎椎体高度变化:A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AVHC):术前(73.31%±4.54%),术后(97.61%±1.44%),末次随访(97.58%±1.45%)。A组伤椎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AVHC):术前(94.94%±2.04%),术后(97.91%±1.34%),末次随访(97.88%±1.35%)。B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AVHC):术前(73.82%±3.91%),术后(93.94%±2.69%),末次随访(90.58%±2.85%)。A组伤椎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AVHC):术前(94.80%±3.14%),术后(96.60%±3.14%),末次随访(95.50%±3.23%)。A组伤椎前缘术后高度a’的恢复较B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后缘高度变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单节段胸腰椎椎体骨折疗效均较明显,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手术方式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手术方式相比,更有利于骨折复位。而且在伤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以及术后节段后凸角度矫正方面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手术方式相比较跨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手术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在术后下地时间、促进术后恢复、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手术方式相比较跨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手术方式同样具有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