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骨科常见病、疑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膝骨性关节炎在我国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发病率高达8.3%,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本病的治疗上,西医多采用消炎、止痛、关节腔内注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但因其有明显的肾脏、胃肠道副作用以及感染、假体的寿命、假体的松动和机体的排异反应等,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应用。温针灸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一种方法。此法始见于东汉时张仲景的《伤寒论》。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对此法叙述较详:“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灸通气而已。”以后历代都有沿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温针灸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准确评估温针灸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有哪些优势或不足,初步分析其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机理。丰富张仲景之《伤寒论》治疗骨关节病的内容,从而为膝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开辟一条安全有效的新途径。研究方法本研究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予以温针灸治疗,对照组Ⅰ予以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对照组Ⅱ为等待组在进行治疗前评估后要求回家等通知,2周内不接受任何针灸。运用患者自评量表Western Ontario and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及中文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在疗程0周、2周、12周时进行评估,对比所获得分值进行比较,对比临床效果。临床疗效分析运用尼莫地平法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级:同时,对不良反应进行观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三组治疗措施均有疗效,治疗组2周后总用效率为86.67%,对照组Ⅰ总用效率为90.00%,对照组Ⅱ总用效率为60.00%;治疗组12周后总用效率为83.33%,药物对照组总用效率为60.00%。治疗组、对照组Ⅰ在2周、12周WOMAC和SF-36评分均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对照组Ⅱ精神健康无统计学差异外,在2周WOMAC与SF-36评分均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Ⅰ在2周WOMAC和SF-36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分别与对照组Ⅱ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Ⅰ在12周WOMAC和SF-36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整个研究过程,治疗组和对照组Ⅱ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Ⅰ有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胃脘部不适者3例,安全级别为3级,经对症处理后可继续给药。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应用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确实能起到温补阳气、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且未发现有明显的临床毒副作用。进一步印证了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的《伤寒论》治疗骨关节病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