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中非法集资共犯的认定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ua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2P网贷”是指个体(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下同)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是一种经由互联网的催化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P2P网贷中的非法集资共犯”则是指在P2P网贷中的非法集资共同犯罪。但由于其犯罪所涉及罪名的特殊性、人员的众多性等,导致在司法界和理论界对于其共犯的认定仍然具有极大的分歧。本文将致力于探讨和解决此共犯的认定问题。
  本文共计四万五千余字。除导论外本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章:中国刑法语境下P2P网贷中非法集资共犯认定的规范依据与理论基础
  在我国,P2P网贷中非法集资共犯认定的规范依据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用性规范(即适用于所有共犯认定的规范),第二层次是类型性规范(即适用于非法集资共犯认定的规范),第三层次是专门性规范(即专门适用于在P2P网贷中非法集资共犯认定的规范)。对于理论基础而言,本文是在我国刑法共犯立法和理论的语境下讨论P2P网贷中非法集资共犯的认定问题。首先明确,我国的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其外延在理论上包括实行犯、组织犯、帮助犯、教唆犯,在法律上包括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这与德日刑法中的共犯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其次说明,在对于P2P网贷非法集资共犯认定时,理论上应当坚持犯罪共同说,并且认为其中部分犯罪共同说与完全犯罪共同说都有适用场景,而不应一概而论。再次说明,P2P网贷中非法集共犯的认定标准应当为:是否具有非法集资的共同故意。以犯罪性质为标准,P2P网贷中非法集共犯的类型包括三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共犯、集资诈骗罪共犯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共犯。
  第二章:P2P网贷平台内部人员成立非法集资共犯的认定
  首先,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17互金犯罪纪要》对于P2P网贷平台内部人员成立非法集资共犯认定的规定,归纳出三个抽象认定模型:(1)对于有一定任职的可以直接推定其具有共同故意从而认定其构成共犯(即“身份”认定模型);(2)对于不具有一定任职的实施了相应的危害行为的也可推定其具有故意成立共犯(“身份+行为”认定模型);(3)对于不具有一定任职而仅仅实施了单纯指令行为的不能认定其具有故意而不成立共犯(“身份+行为”否定模型)。理论上归纳为“区分说”。其次,根据上述的认定模型对现有理论分析认为:“身份说”仅仅根据“身份”而“行为说”仅仅根据“行为”认定是否成立共犯都有失偏颇,“混合说”的内核依然没有跳出“身份说”的桎梏,因此三种观点都存在缺陷。最后,对于《17互金犯罪纪要》三个抽象认定模型中涉及的“身份”与“行为”,在进行具体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更加具体明晰的三种认定模型:(1)对于“高层管理人员”与“中层管理人员”可推定其具有共同的故意而成立共犯,(2)对于实施了犯罪培训的行为的“核心员工”也可以推定其具有共同的故意而成立共犯,(3)对于“核心员工”实施了虚假行为、虚构行为、职业培训行为,可以认定其不具有共犯的故意而不成立共犯。
  第三章:P2P网贷平台与外部非法集资参与者共犯的认定
  通过对于现有理论的梳理笔者发现,现有研究对于与P2P网贷平台构成非法集资共犯的外部参与者范围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最高检察院《17互金犯罪纪要》和最高法院《10非集解释》等规范,外部参与人范围应当包括借款人、外部担保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广告机构。其中(1)借款人与平台构成非法集资犯罪共犯主要存在五种情形:即“中介机构与借款人合谋或者明知借款人存在违规情形,仍为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与借款人合谋,采取向出借人提供信用担保吸收公众资金的”、“中介机构与借款人合谋,通过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开展借贷业务等违规方式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双方合谋通过拆分融资项目期限、实行债权转让等方式为借款人吸收资金的”、“借款人明知平台进行非法集资而与之合作的”。(2)外部担保机构与平台构成非法集资共犯的情形是:第三方担保机构与平台合谋,明知平台进行非法集资而仍然为平台提供相应的担保的情形。(3)第三方支付与平台构成非法集资共犯的情形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平台合谋,明知平台进行非法集资而仍然为平台提供相应的资金结算服务的情形。(4)广告机构需要区别情况确定:提供专业广告服务的广告发布平台与P2P平台共谋,明知P2P平台进行非法集资行为而仍然为其提供广告服务的,此时广告平台与P2P平台成立共犯;发帖宣传的“网站方”只有当他人对P2P非法集资的宣传贴进行举报,而网站置若罔闻时,才可成立共犯。
  本文创新:
  第一,在理论基础层面,笔者首次提出对于P2P网贷中非法集资共犯问题应当坚持犯罪共同说,并且明确对于犯罪共同说中不论是部分犯罪共同说还是完全犯罪共同说,在处理本文的问题时都有其适用的场景,不能一概而论的坚持其中的某种学说。
  第二,在内部共犯的认定上,首次对最高人民检察院《17互金犯罪纪要》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模型化归纳,并且进一步归纳出了本文所主张的对于内部共犯认定的“区分说”。而为了使该“区分说”更加符合司法实际操作,笔者还将该“区分说”中的“身份”与“行为”要件进一步的具体化处理,将之从抽象的内部共犯认定模型转化为具体的内部共犯认定模型。
  第三,在外部相关单位共犯的认定上,首次提出通过负面清单的方式,对与p2p平台一同进行非法集资的相关外部单位的范围进行限制。其次对于其广告平台的共犯问题,主张分情况进行共犯的讨论,进一步细化其外部参与者的共犯的责任问题。
  本文所存在的不足在于。(1)由于笔者知识有限,对于相关的共犯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刻、全面。(2)由于笔者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欠佳导致在行文上欠缺简练性与直白性。
其他文献
马克思《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两个决不会”思想不是他随意萌发的思想火花,而是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原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应有之义并构成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规律群之一。在《导言》、《哲学的贫困》、《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在不同场合反复的强调和阐述过此类思想,只不过是以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呈现的而已。“两个决不会”思想皆在探讨社会形态更替的条件,这构成其思想的实质。同时,把这一原则推广
Exhibition industry has great impetus to the economy;it is known as the "city of bread" "urban business card" "the city economy booster".Langfang locates in Bohai sea exhibition economic belt,is a mor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增长停滞与瓶颈期,并且后金融危机时代兴起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对世界投资贸易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贸易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由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经过六年的发展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可,沿线国家与中国存在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为中国和世界投资贸易发展带来了机遇。持续不断的中美贸易摩擦也为中国出口贸易埋上了一层阴影,中国急需寻找和开辟新
学位
此前,我们常见的太阳能能源获取方式通常是通过房顶,或者是在广阔的空地上摆放硅胶面板,多用于工业领域。如今,获取太阳能源的方式即将改变。这个位于密苏里州名为Curbed的休息站即将成为一个试验场地:在道路上铺设可以产生能源的太阳能面板。近期,全球都在开展这样的试验,在Curbed休息站开始的试验只是其中的一个。
近年来,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家庭农场是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发展家庭农场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趋势。研究家庭农场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问题,对山东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来说主体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本文以山东省示范家庭农场287份调查问卷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在回顾和梳理了中国现阶段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农
学位
农业贷款难是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限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复杂繁多、农户可抵质押资产有限等原因,信贷机构往往不愿向农户提供农业贷款服务。为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国家提出开展银保互动合作模式,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以稳定农业收入、降低信贷风险发生概率。理论上,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之间存在内外部协同效应,能减少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促进共同发展。但已有研究却对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的互动关系存在分歧。通过分
学位
自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电子技术高速演变,其跨空间性使传统的诈骗犯罪行为分化,诈骗实行人、取款人、被害人相互分离,新型的电信诈骗犯罪形式应运而生。然而,最近几年,电信诈骗行为人为了躲避追查,电信诈骗愈加集团化、分工化,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诈骗人员严格分工,联络人员、购买银行卡POS机、购买通讯设备、拨打诈骗电话、发送诈骗短信、骗取钱款、转账分流等行为环环相扣,其中帮助取款人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最
在跨越式发展的社会中,出现了一些表面上与犯罪没有关系,但却在实质上提供了帮助以推动了正犯实施相应的犯罪,在刑法中,这就被称作“中立帮助行为”。律师提供咨询服务就属于中立的帮助行为的一个内容。由于法治不断的健全,律师行业队伍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并且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公民进行法律咨询将会成为一种趋势。结合当前“扫黑除恶”的背景,由于有的黑恶势力组织通过雇佣律师顾的手段,打法律的“擦边球”,律师
近三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法分子采取偷换(包括覆盖)商家收款二维码的方式侵犯他人财产的新型犯罪,就此类案件的犯罪定性问题,司法实务界存在分歧,刑法学术界亦众说纷纭,有“盗窃罪说”、“侵占罪说”和“诈骗罪说”三种观点,目前仍然没有形成公认的结论。本文致力于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正文分为四章,全文约五万字。  第一章:偷换二维码侵财行为及其相关法律关系解构  本章意在为后文解决犯罪定性问题奠定
法律的目的在于规范社会主体的行为,然而成文的刑法因其自身具有的滞后性、抽象性等局限性,无法紧紧跟随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新型犯罪行为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当然解释作为刑法解释的一种,是弥补成文刑法弊端的主要理论工具之一。比如,对行为人主观上想生产“麻黄碱”,客观上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生产出中间物“甲卡西酮”,在刑法上的认定存在疑问。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刑法中的其他解释都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而当然解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