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采用吸气式推进方式,可以Ma≥5的速度在临近空间大气内巡航。其高速度能够显著缩短飞行时间,有利于执行时间敏感的远程飞行任务,如紧急运输、高速客机和快速全球打击。由于其采用的吸气式推进系统可以提供远高于火箭发动机的推进效率,该类飞行器理论上具有更大的航程/载荷率潜力,可以作为一种通用的航空运载平台,亦可支撑快速便捷的单/两级入轨。此外,在临近空间内高速飞行的能力对防空提出了严峻的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采用吸气式推进方式,可以Ma≥5的速度在临近空间大气内巡航。其高速度能够显著缩短飞行时间,有利于执行时间敏感的远程飞行任务,如紧急运输、高速客机和快速全球打击。由于其采用的吸气式推进系统可以提供远高于火箭发动机的推进效率,该类飞行器理论上具有更大的航程/载荷率潜力,可以作为一种通用的航空运载平台,亦可支撑快速便捷的单/两级入轨。此外,在临近空间内高速飞行的能力对防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得该类飞行器具有良好的突防能力。高速度、高效率和临近空间等特征赋予了该类飞行器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战略价值,使其成为了远程高速飞行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但是,该类飞行器的发展面临诸多的挑战。从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的发展路线来看,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是以助推-滑翔飞行器为基础,并支撑单级入轨空天飞机的中间环节。当前技术发展水平则正处于助推-滑翔技术趋近成熟,并开始巡航技术攻关的关键时期。各子系统/学科的性能水平和技术成熟度尚不足以支撑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的设计和制造,而各子系统/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又使得各子系统的性能提升越发艰难。在此背景下,总体设计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协调各子系统/学科的发展进度,使得总体方案能够尽早实现,从而抢占市场先机或形成战斗力。也就是说,飞行器设计的主导矛盾不再是常规低速飞行器的经济性矛盾,而是总体性能需求与各子系统/学科技术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造成了该类飞行器设计方案的不可行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从子系统角度出发,提高子系统性能水平和技术成熟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从总体角度出发,协调多个子系统发展,降低对发展困难的子系统的指标需求,从而提高总体方案可行性。本文从后者着手,提出了两条技术路径:一是通过最小技术代价设计方法协调拆分子系统性能指标,提出最高可行性的总体设计方案;二是通过周期巡航轨道优化/设计,降低对部分子系统性能的需求。具体来说,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1)通过对系统总体设计矛盾和子系统/学科的发展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最小技术代价设计方法,解决了子系统协调发展和指标优选问题,从总体层面实现了设计方案可行性的最大化;结合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的航程/载荷率指标和子系统发展状况,提出了适用于该类飞行器的最小技术代价设计方法。(2)通过气动、推进、气动热、运动学和热力学等耦合特性研究,建立了多学科耦合动态模型,描述了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的耦合动态特性;通过对归一化运动模型的动力学分析,提出了松耦合三自由度运动学模型,解决了由燃料消耗造成的高度/密度平衡点移动问题,将多周期设计问题转化成为了单周期设计问题。(3)通过对高超声速最优周期控制问题的研究,在通用最优控制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带约束周期最优控制理论,发现了高超声速最优周期巡航轨道的三个重要特征,包括平衡比的Bang-Singular-Bang控制特性,主动冷却吸热的奇异弧与内壁温度的边界弧的一致性,以及速度的纯状态过程约束带来的协变量与输入变量时序变化的不连续性。(4)通过对最优周期巡航轨道机理和航迹倾角-归一化密度二维闭轨稳定性的研究,提出了稳定/次优周期巡航轨道设计方法,在继承最优周期巡航轨道性能优势的同时,解决了最优周期巡航轨道的不稳定性问题。(5)通过对周期巡航的技术代价研究,提出了周期巡航飞行器最小技术代价设计方法,解决了周期巡航轨道与最小技术代价设计方法的结合问题,验证了周期巡航轨道对减小系统总技术代价的有效性。论文围绕从总体层面提高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设计方案可行性的问题,提出了最小技术代价设计方法和可应用的周期巡航轨道设计方法,对比了周期巡航和稳态巡航对各子系统的性能需求和对技术代价的影响。本文研究有助于厘清未来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的重点攻关方向,协调各子系统后续的发展进步,提高总体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复合材料铺丝整体进气道与国内目前应用的金属组合进气道相比,能大幅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及密封性,进而达到结构高效、减重的设计要求,也更适合承受进气道部位的充压、油压、锤激波及噪声等复杂载荷工况,同时为了减少进气道内表面电磁缺陷,结合进气道内表面功能层采用隐身结构,可实现进气道的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消除进气道内表面涂料脱落的风险,进一步提高飞机的隐身性能、安全性及耐久性。针对异形复合材料铺丝进气道结构特
空间碎片极大威胁太空安全,近年来,大型低轨小卫星星座的迅猛发展使空间碎片治理面临更迫切的现实需求。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提出,低轨卫星在完成既定任务后应该通过主动降轨等处置措施将剩余轨道寿命限制在25年内,这是实现空间碎片减缓的关键。论文以对该25年准则的落实和监管需求为牵引,研究基于历史轨道数据的低轨卫星机动检测方法,并开展面向空间碎片减缓的任务后处置行为识别与行为评估工作。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
日益复杂的世界局势对飞行器的性能及任务形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基于各国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攻防领域的大量投入和激烈角逐,为了在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势必需要新思想新概念的引入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智能变形飞行器概念及高超声速飞行器概念作为重要非对称手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变形飞行器技术和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的交叉融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系统地开展了变形技术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
电动力绳系是一种新概念航天器,其通过与空间地磁场和电离层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无燃料推进,在空间碎片清除、废弃卫星降轨、卫星编队飞行等空间任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轨道上运行的电动力绳系为研究对象,对电动力绳系的摆动动力学与控制、轨道动力学特性等内容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研究了非倾斜偶极子模型下电动力绳系的摆动动力学特性。基于电动力绳系为张紧状态的假设,建立了电动力绳系的哑铃模型,推导了该模
高层大气和重力场信息是空间科学与地球物理重要的基础信息,亦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对气候变化监测、卫星在轨运行、远程火箭落点精度等涉及到国计民生,国防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利用卫星测量手段开展对地观测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全覆盖的优势,已逐渐成为高层大气和重力场探测的最有效手段。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高层大气探测卫星、重力卫星的成功发射,极大的提升了高层大气和重力场测量精度,并积累了丰富的在轨
精密机械结构是高精尖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配是结构最终的集成环节。零部件之间的装配结合面是实际接触区域,对精密机械结构的功能和性能影响较大。将具备分形特性的装配结合面称为分形结合面,结合面上的微凸体会产生弹簧阻尼效应,是影响整机动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为了从理论上研究装配工艺对精密机械结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将分形结合面作为研究切入点,建立分形结合面接触模型;提出机加工表面分形参数求解优化算法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CFRP)是一类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其在航空航天、风电、交通运输及体育器材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随着CFRP的大量生产及使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大量CFRP边角料以及服役结束后形成的废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的污染以及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对CFRP废弃物的处理已成为了CFRP产业链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CFRP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研究还未能真正实现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高、疲劳性能好等特性,是实现汽车等结构轻量化的优选材料之一。快速成型技术是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大规模应用于汽车结构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然而快速成型技术使得复合材料的成型时间短、物理和化学反应急剧,影响着复合材料纤维/基体界面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效应,这些效应耦合在一起影响着界面的形成和结构,进而影响着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以及湿热老化性能等使用性能。本文
在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动机一体化背景下,进气道设计实质上是在一系列几何约束和气动性能约束条件下进行的。本文针对这一需求,提出了强约束条件下的内转进气道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将流线追踪技术与参数化方法、优化方法相结合,实现了在控制进气道几何参数的同时完成进气道气动性能优化。采用该方法,针对轴对称飞行器形成了不同形式的进气布局设计,对各方案的气动性能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进气布局对吸气式轴对称飞行器气动特性
本文针对高海况天气系统下最为常见的热带气旋,通过将锚系潜标观测的现场海流数据、Argo浮标观测的温盐、生化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相结合,研究了由热带气旋引起的中国南海和阿拉伯海的上层海洋响应特征。同时对其过境期间海水的温盐结构和叶绿素浓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实例分析发现:热带气旋的过境可诱发强烈的垂向混合和埃克曼抽吸,引发明显的上升流现象。这改变了海洋内部的水体分布特征,导致其移动路径附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