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有理论认为,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对于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空间方位词“前”“后”被用于时间域,表达时序概念。时序概念表达式中存在着两种空间—时间的隐喻系统:自我在动和时间在动,这两种隐喻系统是通过空间图式的映射实现的。
本研究通过考察空间图式是否对时序概念的理解产生影响,为隐喻这种认知方式是否存在心理现实性提供实证研究的证据,并考察以汉语为母语的被试在理解时序概念时的认知模式。研究分为两部分,均采用图片形式表现的两种空间图式作为引导性任务,考察被试对随后的时序概念任务的加工情况。第一部分是问卷形式的研究。由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完成,考察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理解时序概念的认知模式,以及空间图式对其认知模式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反应时实验。以认知模式相对稳定的大学生作为被试,考察空间图式对理解时序概念的反应时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理解时序概念的认知模式上表现出发展性的特点。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中不仅存在时间在动认知模式的被试,也存在自我在动认知模式的被试。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在动认知模式的儿童所占比率逐渐增加。小学高年级学生中以时间在动认知模式的儿童为主,与初中、高中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实验结果还表明:空间图式对时序概念的理解产生了影响。1.空间图式能够改变小学低年级儿童理解时序概念的认知模式。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的认知模式相对稳定。2.空间图式影响了大学生理解时序概念的加工时间,即存在图式映射的“一致性效应”。
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在汉语语言体系中,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之间确实存在深层次的结构上的相似性。两种隐喻系统的图式映射可以在适当的隐喻加工任务中表现出来,说明以隐喻为基础的认知方式存在心理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