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动物机体感染病毒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功能的蛋白质,是动物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根据干扰素的氨基酸序列、抗原性和细胞来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2个型:Ⅰ型干扰素的主要成员为α干扰素和β干扰素,Ⅱ型干扰素为γ干扰素。Ⅰ型干扰素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功能,Ⅱ型干扰素抗病毒功能稍弱,但免疫调节功能较强。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但目前有多种传染病严重危害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国猪肉的对外贸易。因此,急需研制出安全、高效、新型的抗病毒和免疫增强剂用于增强猪体的抵抗力和提高现有疫苗的保护率。 本研究在实验室基因工程猪干扰素的基础上,利用已经构建的pTIFNα载体获得PoIFNα全基因,利用腺病毒穿梭载体pShuttle上的BglⅡ单酶切位点插入该基因,构建了腺病毒表达的穿梭载体。利用穿梭载体上的Pme Ⅰ酶切位点将该载体完全线性化。利用电转化技术将线性化的酶切片断与超螺旋缺陷腺病毒基因组pAd5质粒共转化E.coilBJ5183感受态细胞,并在该细菌中同源重组获得重组体rPoIFN-Ad5。将重组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并大量扩增重组体,用Pac Ⅰ线性化重组体质粒,暴露出包装信号,转染293A细胞,一周后获得重组病毒。将初代病毒无限稀释,收取单个嗜斑孔上清,利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其干扰素活性,筛选出产量较高的重组病毒B4和F5,上清活性分别为107U/mL和107.4U/mL。 将筛选的重组病毒小量扩增,冻融三次收集病毒上清。在293A细胞上测定病毒的滴度并绘制其生长曲线。在293A细胞上测定病毒的MOI指数,并以MOI10分别感染293A、BHK-21及PK-15细胞,收集感染后2、8、24、48、72小时的上清,并用细胞病变微量抑制法测定上清干扰素的活性。实验表明,该重组病毒在猪源细胞有良好的感染性,感染后48h时收集上清干扰素产量达到高峰,最佳收毒时间在感染后7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