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暗恐”出发的自我找寻——论陆忆敏的诗歌写作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g0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第三代”诗人开始以群体的姿态出现在诗坛上,成为了诗坛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在“朦胧诗”代表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中已见端倪的女性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一股潮流,为“第三代”诗人中的女性诗人所青睐,女性诗歌作为一个名词已不可被忽视(虽然其定义一直模糊不清)。这之中,比较著名的诗人有翟永明、唐亚平、海男、伊蕾等。由于受到西方“自白派”的影响,她们常常毫不保留地倾诉内心世界的幽密与冲动,以鲜明的立场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女性的主体意识,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但是,“第三代”群体中,有一位女诗人却未获得应有的注意,那就是陆忆敏。大量的研究都将其与上述女诗人一道,从张扬女性主体意识的角度去考察、研究,但却忽视了一点,即陆忆敏的写作具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节制,这与其他女诗人是截然相反的。与此相关,她的诗歌写作对象,更是对物质、现象的本质的反映。由此可见,陆忆敏的写作,几乎都是“向内”的,即她始终框定“自我”的界限,以一种节制的抒情节奏,把笔触转向了对自我的探究分析和重构。因此,本文试图借助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在对诗人的诗歌文本、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陆忆敏的诗歌展开专题研究,探讨其诗歌中对自我探究的努力。  本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将陆忆敏与其他女性诗人进行比较,阐明其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并以诗人的成名作《美国妇女杂志》为例,分析诗人的写作特点,及其诗歌中对于自我的找寻,并引出下文。  第二章是陆忆敏研究的综述。这一章将对学界关于陆忆敏的研究进行梳理,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陆忆敏诗歌中的六方面特点:都市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写作背景、随处可见的死亡主题、古典与节制的语言风格、日常性的意象、宽怀的品格、自我的分裂和对自我的找寻。  第三章是对诗人生平的研究。通过对诗人生平的考察分析,总结出影响诗人诗歌写作的三个重要因素:上海海派文化和西方文明影响、疾病和独处的经验。  第四章结合诗歌文本,分析、阐述这三种因素的影响在陆忆敏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表现,进而探讨陆忆敏诗歌特点的成因。  第五章为论文的重点部分。通过援引弗洛伊德的《论暗恐》一文,阐述心理学意义上的“暗恐”理论及其内涵,并以此为切入点,对陆忆敏诗中的“暗恐”因素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  第六章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论证陆忆敏描写“暗恐”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复现“受压抑的自我”,实现对自我的探究。这一部分通过“梦境的描写”、“对过去的回溯”以及“自我相容的努力”等几个方面,结合陆忆敏前后时期写作的比对,分析总结诗人自我找寻的心理历程,在这层基础上,肯定了陆忆敏诗歌创作的独特精神价值与意义。
其他文献
几乎每个使用电脑的人,都知道Internet是当今的焦点,也或多或少地知道Java语言在Internet开发上的重要地位.
(2005.12.20—2006.1.20)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05年12月20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内容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胡锦
“激情”是指强烈而有感染力的情感.将这样的情感运用到课堂之中,无疑会在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但目前,在我国中学生教学过程中,激情教学艺术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文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大爆炸的时代来临,对于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日趋完善,在平台的建立完成之后,其运维管理成为了系统的核心,故对于信息系统运维模式的探究也愈发重要.
张爱玲的作品和电影似乎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她的写作生涯始于为上海的西文报纸撰写剧评、影评。在香港,她也曾编写过电影剧本。张氏小说素有“纸上电影”之称,其别具一格的对
采用溶胶法纸杯了掺杂金属离子的纳米TIO2光催化剂,运用投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纸杯的光催化剂负载于不锈钢丝网,玻璃弹簧和泡沫板三种不同的
本文立足结构主义描写语法,以当代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对现代汉语致使义兼语句(“使”字句与使令句)与致使义“把”字句这两类相关构式进行描写和分析,集中对这两类构式的转换关系
采用动态跟踪方法实现自主移动机器人的特征跟踪和实时定位,首先利用Harris算子对t时刻与t+1时刻机器人周围场景的左右摄像机序列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并对提取出的图像特征点进
司空曙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存诗数量在十人之中排第四,诗歌亦有独特风格,多有名句。司空曙是一位较有才情、诗歌有一定特色的诗人,但由于他官位不显,诗名不大,史书对他记载